东北火坑上的年俗:红红火火过大年

导语

东北人的大年是豪放的、任性的、热情的,只要你来,就会让你体会北方那别样的年味。在东北不说过春节,俗称过大年,也是一年中最为隆重的节日,直到今日仍有许多古老的风俗流传下来。东北的年土的掉渣、土的硬气,有着浓郁的黑土风情。东北人过年讲究热闹、喜庆,年俗也就特别多。一首民谣道出了东北过大年的种种讲究: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煮煮肉,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玩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东北的大年,火火的热炕、红红的剪纸、喜庆的年画,震天的爆竹此起彼伏,东北的大年就是这


大美黑龙江 供稿:海潮 编辑:裴汉
东北火坑上的年俗:红红火火过大年
   一、不一样的东北,不一样的年味

东北的大年特色、传统。至于它的起源有着多种说法,但其中最为普遍的说法是由虞舜时期兴起,从正月初一开始过,也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阴历年;但在东北民间,传统意义上的大年是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大年的高潮。在这期间,东北的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并带有浓郁、神秘的民族特色。【详细】 

1、接神与天地桌 

在民间传说中除夕为天上诸神下界之时,所以有接神习俗。用来接神的用具就是一个临时搭建的供桌,民间叫天地桌。对于无大祠堂的人家来说是特别重视的,因平时供奉较少,到年终岁尾时要对先祖神仙大酬劳一次。天地桌上的内容与常年祠堂有所不同,除供有的挂钱、香烛、五供、大供之外还要挂画像,福禄寿三星画像等,但与拜偶像不同,大都是表达对先祖的敬意。有的画像接神后即焚化,有的则须到破五、甚至到灯节才焚烧。摆天地桌的位置也不统一,如堂屋地方宽大,可置于屋中;如屋内无地,就置于院中。接神在午夜零点开始,由全家中的最长者主持,带领全家举香按方位接神。

2、五更饺子 

五更,是我国传统的计时方法,把黄昏到拂晓(晚7时至次日晨5时)这段时间分为五个时段,合起来就叫“五更”。到了第五个阶段,也就是“五更”的时候起来吃水饺开始过大年,这就是俗称的“五更饺子”。流传到现在,人们大部分都已经习惯看完“春晚”后放鞭炮,同时饺子下锅开始过年,但不论习惯怎么改变,除夕吃水饺,已经成为千古不变的习俗了。吃饺子前也时常会发生一些搞笑的事儿,有的人家包完的饺子放在盖垫上,五更起来准备要煮的时候却发现饺子少了或不见了一些,人们就传说是夜里让仙人搬走吃掉了,便不多问,也不敢声张,其实过后大多都能在墙角或粮囤里找到,这搬运饺子的工作必定是老鼠的“功劳”。“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两年”年五更的饺子内涵是十分丰富的,是人们辛劳一年的休止,更是孩子们对未来欢乐的企盼。吃完饺子,新的一天,新的一年,新的生活又开始了。

3、踩祟和守岁 

接神后,踩岁活动即在院内进行,在芝麻秆上粘一些用黄纸卷成的元宝形,并攒成一捆,叫它为“聚宝盆”。然后,全家人用脚用力将其踩碎,以“碎”谐“岁”。俗话说:“芝麻开花节节高”,用芝麻秸比喻年年生活更高更好,且“碎”“岁”谐音,意为“岁岁平安”讨个好口彩,图个吉利,展现了人们新年的美好愿望。接着就要守岁了,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古时的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直到现代除夕的晚上,都会灯火通明,不论男女老少,都会聚在一起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这也是炎黄子孙至今仍很重视的年俗。

   二、东北年俗“三大怪”

东北的农村过大年,直到今日仍有许多“古怪”的年俗流传下来。这些年俗就像活的化石一样,记录着古老的历史。【详细】 

1、供奉保家仙 

“保家仙”是东北农村特有的一种供奉,它不等同于其它宗教。一般在村民家面南的一面墙壁上,用红纸写上胡(狐狸)仙、黄(黄鼠狼)仙的名字,在重大节日的时候摆上馒头、水果、香等供物。有的家庭在家里杀猪改善伙食的时候也会供奉。小时候,对红纸后面的内容既害怕又好奇,曾偷偷打开看到上面写着“胡小妹”奇怪名字。至于到底是保什么,我也说不清,有人说努尔哈赤封过胡黄二仙。不过东北农村狐、黄都是比较邪乎的动物,据说能通灵。供奉它们求保佑不如说是怕二仙闹腾的意味更大些。

2、贴吉利话 

每到过年,东北人不光是贴对联、福字。而是把家里几乎所有的重要生活物品上都帖上对联和福字,讨个好彩头,希望一年里大吉大利,一帆风顺。例如:猪圈里帖“肥猪满圈”;马车、汽车贴“出入平安”;房梁上或高处帖“抬头见喜”;对着院子门要帖“出门见喜”,连水井上都要帖上“井泉大吉”,这些习俗到现在真的是屡见不鲜了,好像在东北人看来不贴点什么,就过不去这个大年。

3、下酱 

东北人喜欢吃用古老方法制做的大酱,一般在年前,先把黄豆蒸烂捣成泥,再用力拍成长方形的酱块,放到不起眼的地方晒干,直到发酵在酱块上面长出一层白毛。到第二年清明节的时候,用刷子把酱块表面白毛刷干净,剁成小块后放到缸里,用自制的木棒捣酱,捣的同时不断撇掉上面的脏沫子,连续每天如此,直到成为家家户户需要的农家酱。

   三、东北年俗中最独特的民族---满族

满族是分布在东北三省的一个最独特的民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两千多年以前的肃慎人,其后裔一直生活在长白山以北、黑龙江中上游。满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满文创制于16世纪末,是借用蒙古文字母创制的。除了语言上的特点,满族也有自己独特的年俗,并富有着自身的民族风韵,他们世代繁衍生息,产生了自己独特的年俗文化,也随之被传承下来。【详细】 

1、萨满家祭 

松花江岸的吉林市和伊通县等地是吉林满族的主要聚居地,他们在起居饮食、年俗等方面至今仍保留了自己本民族的习俗。其中永吉县乌拉街满族自治乡在年俗活动中还保留着难得一见的萨满文化,和汉族相比,满族尤其重视祭祖活动,这是他们春节期间的重大活动内容。满族祭祖以家族为单位进行,谓之家祭,各家族多在立冬以后自己选定时日举行祭祖活动,全族人都要参加,一般为三天。虽时间和形式各有区别,但都要用猪为牲品,祭后将猪肉烹而食之。祭祖时的气氛既热烈又庄重。在祭祀时头戴神帽,腰系神裙,外扎腰铃,左手举抓鼓,右手握鼓鞭,在神案前,唱着迎神、安神、祭奠等萨满神歌,边唱边舞。其动作刚劲,舞姿粗犷,节奏疾骤,内容丰富。

2、请笊篱姑姑 

正月十五夜晚,满族青少年常玩“请笊篱姑姑”的游戏。他们用柳条编的笊篱用白纸包上,再画上少女脸谱,系上彩带,插上花儿,即为“笊篱姑姑”。再找来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打扮得花枝招展,用红布蒙上头再喷洒些白酒,让她双手擎着笊篱姑姑,人们边跳舞边唱《请笊篱姑姑歌》:“笊篱姑姑本性白,戴朵花,背捆柴,扭扭搭搭下山来。你也拍,我也拍,拍着手儿跳起来。”这时大家都兴奋地喊:“姑姑来了!”姑姑向那边舞,别人也跟着向哪边舞,尽兴方罢。

3、挂旗过年 

满族分“红、黄、蓝、白”四旗人,旧时过年红旗人在门上贴红挂旗,黄旗人在门上贴黄挂旗,蓝旗人在门上贴蓝挂旗,白旗人在门上贴白挂旗。这些挂旗图案优美,色彩艳丽,象征着一年吉祥的开端。【详细】 

   四、东北火炕上的传统美味

东北的年,过得最是喜庆,比如吃!东北人非常重视年夜饭的质量,通常这顿饭必须包括所谓的“四大件儿”,这四样菜即鸡、鱼、排骨和肘子,好像只要缺了其中一样,这顿饭就显得非常不“地道”、不“东北”。过年那几天,饭桌上不断地会端上鲶鱼炖茄子、杀猪菜、小鸡炖蘑菇、猪肉炖粉条等特色美食,就是人们常说的“大鱼大肉管够”,说到杀猪菜那可是家喻户晓了,在东北农村过了腊八之后,人们开始杀猪宰鸡,把猪肉切成块,放在大缸中送到仓房里冻起来以备节日期间享用。谁家杀猪都要用酸菜和肥肉、血肠放在大锅里炖,这便是人们常说的“杀猪菜”。【详细】 

吃够了大鱼大肉,当然得来点解油腻的家伙,那就是冻梨、冻柿子、冰糖葫芦等,在东北,过年吃冻梨、冻柿子已经成为了一种风俗,好像不吃上这一口,就少点什么!当你一咬那沁凉、绵甜、爽口,甭提多美了。

守夜到后半宿,肚中的美食消耗殆尽,自然蒸上两屉粘豆包那是在平常不过的事了。粘豆包是满洲人传统上最喜欢的粘性食品,有利于在寒冷的天气里长时间地进行户外活动,如狩猎等。由于各民族的互相影响,流传到现在,目前在东北地区仍非常的普遍,是人们冬季餐桌不可或缺的主角。吃的时候蘸上白糖,香甜粘;拍成小圆饼用油煎,香酥脆。

   五、动起来——红红火火过大年

踩高跷和扭秧歌向来都是东北人的挚爱,一到过大年这些传统项目便大频率的曝光,生长在黑土地上的人们,那热辣豪爽的性格全都在这高跷与秧歌之间尽情的挥洒出来,让你体验到的不只是过年的喜庆,更多的还是来年的好兆头。秧歌是闯关东人带来的一种娱乐形式,再加上东北民歌演变组合而成,表演的人一定要穿鲜艳的服饰,多为大红大绿,在东北的皑皑白雪中一扭,那才叫个喜庆。秧歌队的扮相均有不同,有扮成摆汉船的,扮成老汉推车的,扮成大头娃的,扮成唐僧的、扮成猪八戒的等古代人物,还有倒骑毛驴、挑花篮的活灵活现,生动有趣。【详细】 

高跷是用木棍绑在腿上行走,木棍越高,要求的难度越大,表演者是传统戏装打扮。由开路棍打头儿,随之便出现肖恩、白蛇、唐僧、丑婆、姜子牙等艺术形象。由于诙谐有趣、粗犷喜人、声情并茂、时有乐哏,那红红火火的景象,给东北大年带来一片欢腾、喜庆的景象。

大年的东北到处白雪皑皑,这也是东北孩子们冬季里最快乐的时节。虽然天气很冷,可那些数不清的冰雪乐趣,激发出人们对它的无尽的热情。孩子们纷纷走出家门,堆雪人、打雪仗,占坑儿,在雪地里欢快的打滚、玩雪爬犁、蹬脚划子、打冰猴儿、滑冰、打冰球儿、滑雪,不亦乐乎。冬季的江面光滑如镜,透明照人,玩得个个汗流满面。以前的东北各民族过年期间,在户外的主要交通工具靠爬犁,户外的山川沟野之间雪特大,往往填没了“道眼”,只有爬犁可以不分道路,只要有冰、有雪的地方,便可在其上面行走,靠的是动物的牵引,有马拉爬犁、狗拉爬犁等。现在随着交通的日益发达,爬犁作为交通工具早已退出了人们的视线和生活,但是爬犁这一传统工具并没有消失,人们用它来给生活增添无尽的情趣,让生活处处充满了欢声笑语。

   结语

火火的东北,火火的年,年作为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数千年来世代传承,和年有关的一切仿佛都早已融入到了每个中国人的骨血当中,东北的年味重、味浓,东北的人豪爽、任性,东北的大地上有冰、有雪,东北的火炕上热辣、有情。年是历史的脚印,经久不衰,年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民俗风情,同时也是中国人心灵上的寄托。东北的年有说不完的事儿,道不尽的情儿。大口吃肉、大口喝酒、大声说笑印证了东北人直爽、火辣的性格,东北的年就是冬天里的一把火---红红火火。

更多精彩请点击——大美黑龙江 http://www.dmhlj.com/ 

分享到: 0
留言
推荐阅读
联系我们

信箱Mail :dmhlj@sohu.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dmhlj@sohu.com

关于我们

黑ICP备15006614号 哈公网安备2301000200443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者证件号 : 黑B2-20160070

黑新网备 许可证编号:2332015001

关注我们
  • 最美龙江微信号

0.087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