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

遥远的记忆 《东北画报》在哈尔滨

发布日期:2016-06-27

  

  1945年11月为配合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形式发展需要,根据党中央及东北局彭真、陈云等领导同志意见,将解放区冀热辽画报社更名为东北画报社,同时《冀热辽画报》也更名为《东北画报》。此时《东北画报》离开部队编制开始转归地方,画报社由东北局宣传部直接领导。1945年12月在辽宁本溪《东北画报》第1期创刊号出版,主要内容是庆祝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纪念特辑。创刊号刊登有由苏联政府提供的庆祝苏联十月革命节,向英勇红军致敬等照片共23幅。

  《东北画报》社最初地址是在辽宁沈阳市,之后又几经辗转搬到哈尔滨市,由于东北地区日伪时期留下的工业基础非常好,所以一开始就拥有现代化的印刷技术条件。《东北画报》创刊号就是8开彩色胶版印刷,在装订和画面印刷质量效果上,与前南方解放区时期的《冀热辽画报》相比有很大的进步。

  《东北画报》刚迁到哈尔滨时只有文字、美术编辑、摄影记者、专业技术人员等20多人。为了加强报社的力量,社长罗光达便动员当时在哈尔滨的专业人士、社会知识青年,包括已投降的日本技术人员,参加画报社工作。这时,原《冀热辽画报》社的部分摄影记者都先后到达哈尔滨,西北战地服务团的陈正青、何慧,著名摄影家郑景康从山东到达哈尔滨到报社工作,同时,从延安和其他解放区的美术工作者也先后到达哈尔滨参加画报社工作。当时在哈尔滨的东影新闻纪录电影摄影师徐肖冰、钱筱章、吴本立、张绍柯、杨荫萱、郝风格等,被聘为报社摄影记者。著名美术家张仃1946年到达哈尔滨,开始任《东北画报》总编辑,主编《东北漫画》、《农民画刊》,并从事年画、漫画、招贴画的创作。画报社还特邀华君武、张望等人为美术撰稿人,特邀吴印咸、王家乙、李松涛等为特约摄影记者,王阑西、塞克、刘白羽、萧军等著名作家为画报社特约撰稿人。此时,地处哈尔滨市的《东北画报》人才济济,可以说集中了当时全国解放区最优秀的摄影、美术设计、文学编辑等专业人才。

  《东北画报》是当时全国解放区最好的画报,具有知识性、趣味性、观赏性,对提高战士思想文化起到很大推动作用,成为深受部队广大战士喜爱欢迎的读物。同时它能够配合党的方针政策,并及时反映东北战场战争形势的变化信息。在地方上很多墙报与黑板报都临摹画报上的内容进行宣传。

  《东北画报》除出版以摄影为主的8开本综合性画报外,为紧密配合形势还出版了对开单张的增刊。还编辑出版4开的《东北画报增刊》,以及摄影与绘画并茂的《东北画报漫画专号》、《纪念解放后第二个“九·一八”专号》,并出版了《李有才板话》、《王贵与李香香》、《小二黑结婚》,还出版了古元木刻选集、彦涵木刻选集,以及反映东北地区农民翻身解放内容的新年画、连环画等。

  1948年东北全境基本解放之后,党的工作重点又由农村逐渐转入城市,《东北画报》的宣传方针也相应地由主要反映解放战争,转到主要反映城市管理和城市建设方面。主要读者对象也由部队战士转为城市产业工人和城市社会各阶层人士。1949年春,东北野战军改编为第四野战军,5月南下渡江解放华中、华南地区,在这样的背景下,《东北画报》社的大部分摄影记者随军南下,其中一部分留在了北京,成为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新闻摄影局的骨干力量。新中国成立前夕,《东北画报》由哈尔滨迁回沈阳,《东北画报》在建国初期一直在沈阳出版,直到1955年2月改为《辽宁画报》,至此《东北画报》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东北画报》在哈尔滨期间共发表大量各类新闻照片,以及众多群众喜闻乐见的美术、摄影作品,真实记录了东北解放战争的全过程,为宣传报道东北地区乃至全国的解放战争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东北解放战争关键时期,《东北画报》能够在哈尔滨度过它的近5年时光,是哈尔滨人民的自豪与骄傲,也是哈尔滨的宝贵财富。无论对建国后哈尔滨摄影艺术事业的发展,还是对哈尔滨整个文艺事业的发展影响都是十分巨大的,也是黑龙江摄影史研究中极为重要的一段内容。

  今天,认真总结回顾《东北画报》在哈尔滨这段历史,无论是从继承发杨老一辈艺术家的光荣传统,还是学习是老一辈艺术家的专业素养,对于哈尔滨摄影艺术事业发展都是极为重要的。

文章来源:   作者:
分享到: 0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信箱Mail :dmhlj@sohu.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dmhlj@sohu.com

关于我们

黑ICP备15006614号 哈公网安备2301000200443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者证件号 : 黑B2-20160070

黑新网备 许可证编号:2332015001

关注我们
  • 最美龙江微信号

0.125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