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

哈尔滨“亚麻人”深情忆“家园”

发布日期:2017-05-11

  绿树成荫,花团锦簇;淡黄色的俄式办公楼、暗红色的俄式面包楼、精致淡雅的黄色围墙、作为地标建筑的塔楼……这一切,勾勒出哈尔滨亚麻厂曾经的风貌。这座有着花园式工厂之称的哈市大工厂,曾是亚洲第一大、世界第二大亚麻企业,与“三大动力”等大工厂构成了建国后哈尔滨的工业经济支柱。

哈尔滨“亚麻人”深情忆“家园” 

  如今,哈尔滨亚麻厂已经搬迁至双城,组建为中外合资企业,原厂址已被拆迁,建起一栋栋高档住宅楼。不过,无论是老职工还是“麻孩儿”们,一直对曾经的家园和“双鹤牌”念念不忘。去年,“麻孩儿”(亚麻厂子弟)朱建伟先生一篇《哈尔滨亚麻厂往事》刷爆朋友圈,勾起无数“亚麻人”的故园情结,大家纷纷翻出老照片追忆“往事”,感慨万千。本期“足迹”系列之二,聚焦曾经无比辉煌的哈尔滨亚麻纺织厂。

  “亚麻人”的火红记忆

哈尔滨“亚麻人”深情忆“家园” 

  曾任哈尔滨市纺织管理局局长的沈克俭回忆说,当年中国人民穿衣是个棘手的问题,便向苏联求援,斯大林当即批示,派一流的专家为中国设计建设一流的工厂。随后,以苏联纺织工业最高领导人茹科夫为首的180名苏联专家来到哈尔滨,在一片荒原上,与中国人一起风餐露宿,用双手托起一座纺织城。

哈尔滨“亚麻人”深情忆“家园” 

  “麻孩儿”唐大衡告诉本报记者,他的父亲1949年毕业于南通纺织学校,是新中国第一批纺织专业大学生,参与了哈尔滨亚麻厂的建设和管理。哈尔滨亚麻厂1950年2月1日破土动工,1952年10月1日开工生产。苏联专家制定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成为后来中国建设新的亚麻厂的标杆。

哈尔滨“亚麻人”深情忆“家园” 

  “麻孩儿”朱建伟对本报记者说,当年苏联专家帮助中国培训工人,和中国员工建立了深厚的感情,1953年离开时难舍难分。1954年秋天,赫鲁晓夫、布尔加宁、米高扬等苏联领导人视察了哈尔滨亚麻厂。

  在“麻孩儿”赵亚滨收藏的老照片中看到,亚麻厂所在的和平路,最早的路面与中央大街相似,面包石铺在无轨电车路上。两边的电车道与中间的主路之间有很宽的花坛隔离带,欧式的路灯和底座特别漂亮,与石头路面、亚麻厂院墙、量具厂塔楼相得益彰。

哈尔滨“亚麻人”深情忆“家园” 

  “亚麻人”美华回忆说,1950年秋天,一群20岁左右的年轻人从辽宁的几家纺织厂坐火车来到被招工人说的“厂房上跑汽车”的哈尔滨亚麻厂,在这里工作生活,结婚生子。当年的亚麻厂就像家一样温暖,职工家里有了矛盾,车间工会出面解决;生活中有了困难,车间会派人解决;钱不够用,互助会出钱解决;每逢年节,工会经常分福利……

  “麻孩儿”唐大衡说,亚麻厂的托儿所、幼儿园完全按照苏联工厂模式建设。“我们这些从幼儿园走出的‘麻孩儿’非常幸福,经常参加文艺演出和体育活动。当年,新影厂曾专门来这里拍过纪录片。亚麻厂有别于其他大厂,厂里女工特别多,她们穿着布拉吉,特别漂亮。她们经常排练话剧,在小舞厅跳舞,其他大厂的职工们非常羡慕。”

哈尔滨“亚麻人”深情忆“家园” 

  “亚麻人”宋先生记得,那时每年元旦凌晨,厂区里就传来“咚咚锵”的锣鼓声,这是工厂多年的传统项目——厂里各级领导在新年的第一天迎接来上班的工人。一些住在厂区外的工人为了能早早赶到工厂,披星戴月冒着严寒,徒步几小时来到工厂。现在想想都让人感动,那真是一个火红的年代。

  “麻孩儿”的家园影像

哈尔滨“亚麻人”深情忆“家园” 

  生于1958年的朱建伟是亚麻厂长大的“麻孩儿”,对亚麻厂的一草一木记忆犹深。他没有想到,他们这些曾经的亚麻厂幼儿园小朋友、如今大都年过花甲之年的老友间的聚会,却无意间触碰到了大家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那一块“亚麻情结”。“臭臭”的亚麻味,“浓浓”的丁香花,“长长”的麻绳拴住了一群“麻孩儿”。一幅幅老照片,一段段真挚的文字,把大家带回到那个已经逝去的纯情年代。

哈尔滨“亚麻人”深情忆“家园” 

  在朱建伟的叙述中,那些几十年前的画面如在眼前。很多“麻孩儿”都记得:当年亚麻厂大门外东侧有一个大挂钟,每到整点都会报时,悠悠的钟声在家属区也能听到;球场一角有一个光荣榜,玻璃橱窗里展示着不同时期的先进班组和劳动模范,这里是大家集体照相的最佳背景;当时的亚麻厂就是一个小社会,医院、学校、俱乐部、疗养院、体育场等一应俱全。

  “麻孩儿”们最早上的小学是中山校与和平校。和平校“文革”期间一度改名为“战斗校”,后来按排序更名为“103中学”。再后来,学校换上金字的“朝鲜中学”,直至变为“亚麻子弟中学”。不过,当年亚麻厂小学毕业的孩子统统到九中报到,那里才是真正的亚麻中学。

哈尔滨“亚麻人”深情忆“家园” 

  亚麻厂江北太阳岛职工疗养院位于野味十足的沙滩深处,是一栋俄式木结构别墅。当时还没有修建公路大桥,职工及家属必须先乘船渡过松花江,在太阳岛餐厅附近再乘木板船渡过江叉才能到达。当年,很多孩子跟随父母在松花江边野游、划船、游泳、打鱼摸虾捞蛤蜊,留下了很多珍贵的记忆。

哈尔滨“亚麻人”深情忆“家园” 

  亚麻俱乐部(电影院)早期也是黄白相间的欧式建筑。上世纪六十年代,只要放电影,“麻孩儿”们先在售票口一顿乱挤抢票,然后又去门口疯挤着进场。这时,大家最怕的人——“王大胡子”就会出场了!在“麻孩儿”们的印象里,当年看俱乐部的“王大胡子”要比厂长还有名,只要他往门口的铁栏杆上居高临下的一坐,“麻孩儿”们都“服溜溜”的。当年亚麻厂的业余文艺演出队相当有名,排演了很多优秀的剧目,多次在市里的演出中获奖。

  体育运动在亚麻厂蔚然成风。当年工厂每年都在大球场举办运动会。亚麻厂的男篮、女篮和男足都曾获得过市冠军。不过,亚麻厂最牛的当属冰球队,曾经连续10多年获得市冠军,冰球队员简直就是工厂的英雄。冬天冰球场也成为全厂职工和家属欢乐的天堂,每当有比赛,场地灯还没有开,大家就黑压压地挤在板墙外等待,冻得“听听哐哐”直踢板墙,等到冰场灯一亮,全场又顿时欢腾起来……

哈尔滨“亚麻人”深情忆“家园” 

  朱建伟说,滑冰场娱乐了职工也影响着亚麻厂几代人。受大人的影响,“麻孩儿”们从小就热爱运动,大院里走出了一大批不同项目的专业运动员。“我们15栋的孩子都喜欢运动,可以轻松组个足球队、冰球队。我本人在九中时就是速滑队、足球队队员,长大后一直从事专业的体育运动项目。”

  “亚麻人”的最后记录

  一个“麻孩儿”回忆说,亚麻厂家属宿舍楼是前苏联专家设计并建造的,墙体有二砖半的厚度,大大的全木的窗户是双层的,厚厚的木质窗台很宽,夏天热的时候,小孩甚至可以睡在上面。另一个“麻孩儿”说,小时候最熟悉的是厂门前左侧的办公楼,爸爸每天下班会在腋下夹一份参考消息,不慌不忙的走进我们的视线。曾记得那时几乎每周都要有两三天中午要吃爸爸在厂里带回的利用生产的余热蒸熟的蒸饭。

哈尔滨“亚麻人”深情忆“家园” 

  “亚麻人”更忘不了惨痛的经历。1987年3月15日,哈尔滨亚麻厂发生特大亚麻粉尘爆炸事故,6个车间炸毁了三个半,58条鲜活的生命倒在血泊里,177人伤残,很多年轻女工被严重毁容。这是我国纺织史上乃至世界纺织史上最大的事故。然而,就在当年,哈尔滨亚麻厂恢复了生产,大灾之年还获得丰收,堪称奇迹。

  不过这一切,随着亚麻厂的拆迁,都不复存在了。朱建伟说,就像一个家俱拆了,再怎么也拼不出原来的样子。

哈尔滨“亚麻人”深情忆“家园” 

  沙萨是中俄混血,父亲沈才有是亚麻厂创建时的元老,母亲是苏联人。当年父亲从苏联携全家回国参加亚麻厂建设。沙萨从亚麻厂技校毕业后就留厂工作。2009年在亚麻厂即将被拆除之时,沙萨在衰草遍地空无一人的厂区里,用摄像机默默地拍下了亚麻厂的角角落落,为“亚麻人”留下了珍贵的最后影像。

  沙萨告诉本报记者,“最后影像”在“亚麻人”中引起强烈共鸣,有一家六口人看了这段录像后,全都泣不成声。他们家几代人都曾在亚麻厂上班,能不觉得惋惜吗?

哈尔滨“亚麻人”深情忆“家园” 

  有“麻孩儿”写到:伴随着悲壮又哀婉的音乐走近那既熟悉又陌生的厂区,一栋栋墙壁斑驳的厂房,像历经沧桑的老人诉说着曾经的辉煌与苦难,那一扇扇封闭的门窗仿佛是坚强的母亲不愿儿女们看到她滴血的心房。

  “麻孩儿”金慧这样描述当时的心情:当阵阵鞭炮炸响后,很多亚麻人垂泪而视,厂房被推倒,花草树木连根拔起,到处散落着生命残骸。我们的家,虽然梦中常回细纱、漂染看看,用创意与热情试图寻找回家的路,梦醒后看到的是高楼林立,己成为了别人的家……

文章来源:   作者:
分享到: 0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信箱Mail :dmhlj@sohu.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dmhlj@sohu.com

关于我们

黑ICP备15006614号 哈公网安备2301000200443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者证件号 : 黑B2-20160070

黑新网备 许可证编号:2332015001

关注我们
  • 最美龙江微信号

0.109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