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

早些年,哈尔滨流行的那些奢侈品

发布日期:2017-05-10

早些年,哈尔滨流行的那些奢侈品 

  谈到奢侈品,现在的人首先想到的是“LV”、香奈儿、卡地亚这些国际大品牌、想到貂皮大衣、珠宝等名贵用品,对于几十年前的中国人来说,这是想都不敢想的。近日,本报怀旧系列关注早年的“奢侈品”,就此话题采访了部分50后、60后的哈尔滨人。

  所有受访者都认为,1976年具有划时代意义,在此之前,中国没有真正的“款爷”,在那个提倡平均主义的年代,人家之间的日子差别很小,但是细微之间还会略有不同。

  五六十年代的奢侈品

  五六十年代的“奢侈品”就是众所周知的“三大件”:自行车、缝纫机和手表。哈尔滨的刘先生说:“不是家家都有,买块手表得工作好几年,还得凭票。我1972年买了块半钢的上海手表,在当时是挺大显示。这表我一直戴了20多年。”而家住军工院的人似乎用得更有“品味”,童先生说:“上海牌、宝石花牌的手表在我们圈子里不算啥,大家更喜欢‘梅花’和‘罗马’,是国家外贸进口的,价格比国产货贵点。但是我们最感兴趣的是闹钟,到点就能响,这强烈勾起我们的好奇。下午没啥事,几个小孩就在一起拆表,看看里边构造是啥,为啥表和表不一样?有的是滴滴声,有的却是布谷声,但是拆完就不会原样装回去了,结果就是挨顿暴揍。”

  自行车的三大品牌是凤凰、永久和飞鸽。刘先生说:“那时候中国钢产量上不去,上海产的自行车是无缝钢管,看着就让人羡慕,声音都铛铛的。”童先生说:“城里的学生喜欢手闸车,手闸有全链壳子,那种车最牛,为了引人注意有时还故意用脚踢一踢。脚闸车牌子叫飞鹿,一般人家愿意买‘二八’的,后面加两个加重梁运东西。那时候上学不骑车,但是放学后的主要娱乐就是学自行车和玩自行车,找各种借口管大人要来车钥匙,不过骑车很遭罪,道不好,座很硬,颠的屁股贼疼,还得用海绵垫上。”

  缝纫机比较流行的牌子是蜜蜂牌、飞碟牌、模范牌,为所有的家庭主妇心驰所往。童先生回忆说:“谁家买了缝纫机,左邻右舍就像过节,互相参观一下。邻居间也暗暗较劲,针线活不一定会,但是缝纫机得买回来摆上。挺浪费钱,按照行政级别十八级(相当于处级)的干部,得不吃不喝两个月工资才买得上,想知道这家人会不会干活就看缝纫机,一瞅漆都磨掉了,活干的多,一尘不染摆着、机头在里头扣着的,就是当摆设。”刘先生说:“没有缝纫机就得手工缝,用锥子戴顶针,前苏联的缝纫机不精巧,但是质量抗造‘吃厚’,棉袄啥的都能跑。上海的缝纫机精巧,但是不‘吃厚’,一扎就爱断线。”

  伴我成长的“戏匣子”

  近几年,一种可以插存储卡的“熊猫”牌收音机在晨练老人中流行起来,其实这是“熊猫”升级后的“卷土重来”。早在几十年前,“熊猫”就是老少咸宜的“大品牌”。“我们叫戏匣子,当时的人把它当工艺品,包括罩喇叭的布都非常讲究。中国当时不重视轻工业,但是在收音机生产上下足功夫。每晚8点,电台的《全国各地新闻联播和报纸摘要》是我们睡前必修课,结束曲《国际歌》响起,我们就端脚盆准备睡觉了。放假的时候每天上午10点,必听的是《第五套广播体操》。”童先生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发现了戏匣子的另一种功能。“那是1973年,我们在一个小伙伴家里玩儿,结果几个淘小子翻出了唱碟、碟机,但是没有喇叭,结果我那小伙伴就把碟机连上了戏匣子,那是我听到的第一首古典音乐曲子:《梁祝》,当场就惊呆了,世界上还有这么美妙的声音!也从此知道收音机还有这作用!不过这一切都是偷摸进行的,那个年代《梁祝》属于‘黄曲子’,我们在大人回来之前打扫现场,不留痕迹。”上大学后,童先生用的是一种便携式收音机,也叫半导体,“必须有短波,不然没人要。”

  60年代也有少数家庭有电视机。“一般都是‘双高’家庭,高干或高知,高干得是十五级以上,差不多厅局级。那个年代的哈军工有一批国宝级的知识分子,毕业于清华、复旦等顶级学府。”童先生说:“有电视的家庭高知比高干多,高干家庭有的是工农干部,负担重,而高知家里孩子少,经济压力小,也有文化需求,在都看露天电影的年代,谁家有电视真是件稀罕事。当时的电视做得很原始,有的有壳子,扣不好挺土的,有的干脆没壳子,就是显示屏外加裸露的电子管,加上‘梢梢’(开关)。我们和电视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是在毛主席逝世开追悼大会的时候,学校搞了几个分会场,除了大操场,三好生和积极分子可以去礼堂看电视,四个桌子对在一起,我们当时看的是一个九寸黑白电视,但是足以使我们惊讶万分:这东西怎么能这么精细?能听到同步的声音,还把现场情景尽收眼底!”

  穿戴里的最大品牌也叫“军用”

  从建国到上世纪80年代,中国人眼中最美的衣服非军装莫属。童先生说:“一上大街大家都对我们行注目礼,谁看了都眼红,军工的衣服帽子都是美观、实用又暖和。看军装就知道这孩子家大人是干啥的。一身黄是陆军家的,上面绿下面蓝是空军家的,一身蓝是海军家的,军装料子是卡其布的,洗得发白穿着越牛!军工手闷子大拇指和食指是单分的,为了射击方便,中间有个绳,里边是毛的,外边是绿卡其布的,玩儿的时候把手套系在身后!爱耍一点的人,梳个大奔头,上身穿军装,里头是竖烫绒的棉袄,整个白口罩,但不是戴到鼻子上,而是塞在军衣的第一、二个扣子中间,露出两个小白绳,往上套在脖子上。还有军用大头鞋,表面翻毛里面羊毛,穿上真拉风啊!我们重点保护的是军帽,容易遭抢。军帽是羊卷绒的,细腻又好看,我们上街一般不敢戴,因为抢帽子都是团伙一起上,互相打掩护。再就是上电影院必须摘帽子,过去那电影院都是大铁栏杆拦着,你在栏杆里头排队,他在外面抢来帽子就跑,你来都不及跳出去撵他。”

  “老奢侈品”中的文化印记

  在吃穿都发愁的年代,哈尔滨人还是保持着对文化的渴求。胡先生回忆说,当年人们结婚讲究“三转一响一咔嚓”,三转就是三大件,一响是录音机,一咔嚓是照相机。当时流行的照相机是海鸥牌的。“同时受俄侨影响,家里会有一种拉桌,两边圆弧型中间可以拉开,差不多每家都会做苏波汤,同样,有很多人家会有一种乐器。”刘先生说:“还有些人家有银质餐具、俄罗斯咖啡壶、油画,都让人羡慕。如果有钢琴那还了得?一定是资本家!都是1000多块的名琴啊!1000块什么概念?当时3000多能买座房!”

  80年代以后:炫富标准三年一个样

  哈尔滨胡先生说,文革的结束让人们感到精神自由了,首先便在穿着上开始放松。“77、78年左右就开始有喇叭裤、蛤蟆镜、男人梳长发这样一些装束。”而让胡先生最震撼的是录音机:“出现了一种令人瞠目结舌的录音机,我们叫‘饭盒’,一个214元,松下产的,放上电池提着可以走,单声道,音质非常好也非常耐用,基本都是从香港走私的水货。哎呀神秘的不得了!大家就开始转录邓丽君的还有国外的一些歌曲。后来又开始出现双卡双声道录音机。当时我听了之后简直都不敢相信,两个喇叭出两个合声,真是太爽了!听交响乐听独奏效果都很好,那种感觉太开心了!当时结婚讲究要有几大件儿,其中就有立柜、拉桌、沙发、写字台、酒柜、双人床等,有些人家会做,有些人家请人做,买木头,反正都是自己弄,商店根本没有卖。”胡先生回忆说,1987年后或者更晚些,“大哥大”手机成为有钱人的象征。“贵的时候两万多元,后来有一万多元的,通话质量非常不好,还双向付费,一分钟要一块多,很霸道。和手机一起用来炫耀的是装手机的包,像砖头似的,带个横梁手可以插进去,拎着走在街上很招摇!脖子上再挂一个链子,基本就是大款的标配了。出去吃饭,把包先拉开,把手机放在桌子上,然后里边儿露出来两打钱,其实多说是两千块钱或者一千块钱,因为就是十元钱的100张。有事儿没事儿先按出去,要大声的喊几嗓子,让四周的食客们都能听见他在用手机,而且故意说的时间很长,其实根本就没开机。”

  再后来,奢侈品不断变迁且更新的越来越快:私家车从无到有,从几万到几十万再到上百万……其实每一种“奢侈品”都是时代的符号,很多已经退出历史舞台,而只有人们从这些“奢侈品”中真正萃取到了精神的力量,它作为“奢侈品”的价值才会永存。也许,这是一个值得今天急着赶潮流的年轻人深思的问题。

文章来源:   作者:
分享到: 0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信箱Mail :dmhlj@sohu.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dmhlj@sohu.com

关于我们

黑ICP备15006614号 哈公网安备2301000200443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者证件号 : 黑B2-20160070

黑新网备 许可证编号:2332015001

关注我们
  • 最美龙江微信号

0.109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