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

哈尔滨曾经无比辉煌的电影历史

发布日期:2017-04-25

哈尔滨曾经无比辉煌的电影历史 

   当年的平安电影院(新闻电影院)

哈尔滨曾经无比辉煌的电影历史 

   现今的新闻电影院

哈尔滨曾经无比辉煌的电影历史 

   当年的亚细亚电影院

哈尔滨曾经无比辉煌的电影历史 

   当年的节克斯坦电影院

  20世纪前半叶,随着中东铁路的建成通车,中西方文化在哈尔滨交汇碰撞,电影也从欧洲进入哈尔滨,并经由这个北方国际窗口传入中国。可以说,哈尔滨的老电影院伴随着几代人成长。上周,省台文艺频道《艺术龙江》栏目寻访了多位老哈尔滨人和电影专家,本报记者也走访了十几位哈尔滨“资深影迷”,听他们回忆哈尔滨老电影院的前世今生。

    中东铁路“运来”的电影院

  有资料记载,20世纪初,俄军随军记者犹太人科勃采夫在哈尔滨中国大街(今中央大街)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电影院——科勃采夫电影院。黑龙江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肖伟说:“我们曾去考证过,当年这个影院实际相当于现在佐丹奴专卖店那么大个地方,能容纳的观众估计只有二、三十人。”

  黑龙江省影视文学创作委员会秘书长孙建伟说:“在电影史上有一个分歧,伪满时期的地方志上记载,日本人在1902年创办了哈尔滨第一家电影院,但后来有学者到俄罗斯的档案馆查阅了大量史料,发现有确切时间记载的就是1905年12月25日建立的科勃采夫电影院。”

  本报记者查阅资料了解到,1906年,哈尔滨又办起了三家电影院。“节克坦斯电影院”位于中国大街和西商市街(今红霞街)街角处。“伊留季昂电影院”位于中国大街和商务街(现上游街)街角处,影院直接从柏林和巴黎购进新片,逢周一和周四轮换上映,吸引了无数中外观众。“进步电影院”为格兰德旅馆附设的,位于今松花江街。

  当年,哈尔滨的电影院片源十分丰富,故事片、剧情片、新闻片各种题材应有尽有。1909年11月26日,科勃采夫随俄国财政大臣去哈尔滨火车站迎接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意外拍摄了朝鲜志士安重根刺杀伊藤博文的全过程,制成纪录片《安重根击毙伊藤博文》在全世界放映。哈尔滨的观众更是近水楼台,坐在电影院里看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新闻纪录片,着实令人感叹!

  肖伟介绍,中央大街从前遍布着外国人创办的电影院。美国电影院、巴拉斯电影院(后来的兆麟电影院)、马迭尔电影院……如今市科学馆的位置过去叫商务俱乐部,也放映电影。“作为哈尔滨最繁华的街区,中央大街见证了哈尔滨电影的早期发展史。”

  1908年创办的敖连特电影院(后来的和平电影院)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电影院,整体建筑由犹太人设计,是典型的折衷主义欧式风格。“说它是中国最美的影院也不为过,内部雕梁画柱,金碧辉煌。”哈尔滨一位建筑爱好者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敖连特”并非在哈尔滨出现的第一家电影院,可它却与号称全国第一的上海虹口大戏院同龄!

  为了解“敖连特”,《艺术龙江》栏目找到了文保志愿者解铁男,他说:“敖连特所在建筑的主体其实是一幢综合性大楼,有旅馆,有电影院,很遗憾旅馆的部分早已被拆除了,幸运的是,电影院被保留了下来。我记得这栋建筑上次大修是在2012年,原先的墙面是砖结构的,后期抹上了水泥。我记得它原先的窗户是小窗口,大修施工时把小窗口砸了。当时我爬上屋顶的天棚,特别幸运地捡到了一个当年电影的放映盘,还有一个雨漏,工人当垃圾给扔了。雨漏做得非常精美,是老铁匠用剪子剪的。如今,这栋建筑的总体结构还在,但是内部早就没有原貌了。”《艺术龙江》节目组跟随解铁男来到影院内部,镜头里,以前的楼梯现在还保留着一个残迹,嵌在墙里边,有青砖、有红砖……

  与“敖连特”隔街相望的是久负盛名的亚细亚电影院,整体外形与希腊神庙颇为相似,立面是欧式的三段式划分,女儿墙与顶楼窗上的装饰均为古典主义特色,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别具一格。在默片时代,敖连特和亚细亚的一次大胆创举,让电影第一次有了声音。肖伟介绍:“这两家电影院发明了现场伴奏,上面演着电影,下面有钢琴师、风琴师跟着演奏,这是最早的‘声画结合’。”

  老道外的电影院大多是由茶园、戏园演变而来的。肖伟说:“傅家甸(老道外)是中国人聚集的地方,当时很多京剧名角来到哈尔滨都在这个地方落脚演出。新闻电影院原来叫平安茶园、中央大戏院,后来改名叫平安电影院,这是戏园的第一次‘变脸’。”本报记者了解到,在新闻电影院,《火烧红林寺》等武打片最受欢迎。这些武打片是中国最早的有声片,新闻电影院也是最早放映有声电影的影院。

  夏天,哈尔滨还有露天电影放映。兆麟公园小南岛、南岗体育场、红星体育场、太平灯光球场、儿童公园、八区、百花园等到处都是露天电影院。一位老哈尔滨人回忆,“把电影机放到外头,找两棵树,把那个白布扯上去。尽管看一场露天电影被蚊子咬的浑身全是包,但老人孩子还是喜欢蹲在地上半宿半宿地看。”

  歌曲的传唱,也离不开电影的推波助澜。《马路天使》《姐妹花》《歌女红牡丹》几部曾牵动几亿中国人心的经典歌舞电影,捧红了周旋、阮玲玉、胡蝶等一代女星,在那个没有“女神”称呼的年代,她们就是电影中走出的国民偶像。肖伟回忆:“当时哈尔滨叫远东第一大都市,非常洋气时髦,比方说明星穿的旗袍,霎时间哈尔滨的成衣铺全效仿,还有很多模仿明星的发饰、服饰,甚至首饰也都流行开来,这跟当时哈尔滨电影院的发达也有直接关系。”

    解放后老电影院依然“时髦”

  作为中国最早解放的城市,新中国的前三部新闻电影也都是在哈尔滨拍摄、上演的。《哈尔滨电影地图》作者申志远介绍:“新中国的第一部电影《桥》就是最先在哈尔滨的电影院上映的。当时,哈尔滨的工人们都被请去看《桥》,这是工人阶级第一次走上新中国的银幕,大家都非常激动,电影里有一个片段是老工人喊‘毛主席万岁’,当时在电影院里,工人们跟着一起喊‘毛主席万岁,新中国万岁’!”

  解放后,电影院也开始承载更多的功能。肖伟回忆:“当年,所有的工人文化宫、电影院都兼具着开会演节目的功能,独唱音乐会、京剧、评剧等,都在电影院里演出。”

  1959年,在庆祝建国十周年的喜悦里,位于大直街的哈尔滨电影院建设完工。最初,这座电影院的前面有一个大广场,影院立面呈弧形,底层有宽敞的门厅和休息廊,二层是弧形实体墙面,9个凹进的透花花饰打破了沉闷,营造出美感,当时这个俄罗斯风格建筑在哈尔滨相当气派。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万连生深情回忆,这里虽然只有一个放映大厅,却有1300多个座位,还是全中国第一家70毫米立体声电影院,当年是最现代化的。

  中国最早的电影节——哈尔滨冰雪电影节前几届开幕式也是在哈尔滨电影院举办的,日本影星中野良子、栗原小卷,中国的白杨、王晓棠、孙道临、田华、秦怡都来过。当时葛优、梁天、赵本山还没有出名,跟在这些大明星后面,也来过这里。而对于家住南岗区的张大妈来说,哈尔滨电影院保留着她太多的美好回忆,“当年和爱人来看电影,总是打扮得漂漂亮亮,满心期盼,有一种参加重大活动的仪式感和庄严感。”

  申志远回忆:“当年《保密局的枪声》在哈尔滨上映了7天,每天到凌晨两点钟电影院才能下班,早上不到4点钟就开演。当时电影公司为了促销找了一个直升飞机,在靖宇大街上飞,往哈尔滨街头撒海报,简直太火了!”

  据申志远介绍,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哈尔滨电影院迎来了黄金时代。每逢遇到好的片子,电影院通宵播放电影,场场爆满。前苏联的《骑兵第一军》《森林之歌马夫卡》,日本的《神犬松五郎》《追捕》《生死恋》……50多岁的机关公务员王先生对本报记者说,记得电影《追捕》刚公映时,就听人说里面有“少儿不宜”的情节,大家蜂拥而至,电影院只好提前一天卖票。“我们几个好朋友天没亮就到哈尔滨电影院了,结果还是去晚了,等待买票的队伍已经排到了秋林公司路口,还甩个弯呢。一打听,前面的人都是头天晚上就来占地的。”

  哈尔滨电影院老职工秦强告诉本报记者,当年谁要是在电影院工作全家都跟着骄傲,“我们放映员下班到附近商店买东西,都能得到服务员的照顾,就为了看电影时我们可以帮着搞到票或是借个由头把他们放进影厅。那个年代,给有关部门的人送几张电影票就能把工作办成,把户口落上,现在听着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事儿!”

  上世纪80年代,哈尔滨电影院是最早有茶座的影院,就在前厅里,一般观影的青年人或者学生会在这里喝点儿健力宝,吃点儿点心,谈天说地,等着入场,这在当时相当奢侈了,不亚于如今吃一顿大餐。

    哈尔滨老电影院的“回归”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商品经济大潮来袭,哈尔滨各家老电影院的上座率明显下滑。黑龙江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肖伟分析,“这里既有体制的问题,也有时代发展的问题,还有我们观念的问题。当时大家都去录像厅了,后来每家都有VCD了,这段时期老电影院生存非常艰难。这期间有一个‘回光返照期’,就是1993年第一部好莱坞大片《亡命天涯》的引进,还有后来的《泰坦尼克号》,有的电影院甚至卖到了50块钱一张票的天价,火得不得了。不过大概也就四五年,老电影院又不行了。”

  恰在此时,哈尔滨这些老电影院豪华的内外装修和宽敞的内部空间被一些投机者盯上了。老哈尔滨人都知道,哈尔滨电影院经历的“小野”风波。这样一个寄托了哈尔滨人无限美好回忆的地标式建筑,竟然承包给了一个“假洋鬼子”,开起了迪厅夜总会!后来“假洋鬼子”出了事,夜总会关门歇业,电影院却元气大伤。

  2004年前后,第一批现代化影城进驻哈尔滨,老电影院一家挨一家地关门歇业,还有不少化身二人转小剧场,风光不在。

  近两年,几经出租改造、面目全非的几家哈尔滨老电影院,竟然奇迹般地“复苏”了。果戈里大街的“敖连特”已经完成改造,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肖伟说,这里可能会放一些艺术片、老片、经典回顾;亚细亚电影院曾被手机卖场和戏台子霸占多年,如今也粉饰一新;道外天鹅影城和哈尔滨电影院被改造成了现代化影院开门迎客。位于中央大街的兆麟电影院用回最初的名字“巴拉斯”,不过却成了美食广场,不少老哈尔滨人感慨它只是“名归”。

  著名作家尼古拉·果戈理说:“当歌曲和传说都已缄默的时候,建筑还在说话。”有人说,一座城市的魅力与价值,不在马路有多宽,有多少高楼大厦,而在于她有多少“过去”的痕迹。时过境迁,这些老电影院已经很难有市场,大众文化娱乐生活已经越来越丰富,看电影也不再像过去那样令人向往。但是对于那些记忆中的电影院,无论是存在的还是消失的,无论门头是古老的还是破旧的,人们都怀有一种特殊的情结,这是文化层面更是精神层面上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们欢迎也期待着更多老影院的“回归”。

文章来源:   作者:
分享到: 0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信箱Mail :dmhlj@sohu.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dmhlj@sohu.com

关于我们

黑ICP备15006614号 哈公网安备2301000200443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者证件号 : 黑B2-20160070

黑新网备 许可证编号:2332015001

关注我们
  • 最美龙江微信号

0.125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