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

我国清末时期那些移居黑龙江的俄侨们

发布日期:2017-07-23

  中国黑龙江中上游沿边地区曾是俄侨聚居地,至今仍居住着相当数量的俄罗斯后裔。我们先后走访了黑龙江上起洛古河口、下至嘉荫河口的沿边地区8个县城,50余个村庄,10余个乡镇政府所在地,在查阅政府档案文献的同时,对100余人进行了专访。经调查,当年(十九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中叶),先后有6~8万俄罗斯移民入驻该地区,虽然其中大部分他迁或回迁,但仍有数以千计的俄侨永久定居下来,其中多数为俄罗斯妇女,她们与中国男性结成混合家庭。经过大半个世纪的繁衍生息,她们的后代如今已遍布黑龙江中上游边区各市镇村屯,成为地域经济开发、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据不完全统计,现今分布在漠河至嘉荫沿江地带250个村镇中的俄裔大致在1万人左右。漠河县大约500人左右,塔河县400人左右,呼玛县2500人左右,黑河市爱辉区2500余人,孙吴县350余人,逊克县2000余人,嘉荫县2100余人。

  那么历史上,俄侨是何时、何原因、以何种方式移居到这些地区的?

  1858~1860年间通过中俄《瑷珲条约》、《北京条约》重新划定了中俄边界后,在黑龙江边境线上有一段中俄两国人民可以自由出入、交往贸易的“开交通”时期。在此期间,大批中国人前往俄罗斯经商求职、开荒种地,而与此同时也有一定数量的俄罗斯人到中国来“谋生”,从而成为入居中国边境地区的早期俄侨。从其到中国所从事的职业来看,多为采金、经商、外事或为人佣工等。

  1.采金

  清末时期的俄国侨民,以淘金人居多。早在19世纪初期,在远东地区“淘金”的很多俄罗斯人就知道黑龙江中上游两岸富含黄金,因而四处探查。漠河、呼玛、嘉荫是俄罗斯人采金的主要区域,也是早期俄侨入居的重要目的地.

  《漠河县志》记载:“1860年(清咸丰十年),鄂伦春人在元宝山谷地(即老金沟,作者注)得金数块,首次发现金矿”。1882年俄人谢列特金在此开始大规模盗采,至1887年,采金俄人已近万名。《黑河道尹政务志略》卷五记载,清末民初呼玛境内20余处金矿中就有北西里、瓦希里等九处矿沟是以俄语名字命名的。《龙江述略》中也曾记载:库玛尔河金矿“先是曾有俄人越境私挖,迨光绪三十三年始订定金厂税捐,章程略变,部章以驱俄招民为宗旨,凡熟悉山径把头均准招工开采”。《嘉荫县志·观音山金矿》:“观音山金矿的发现和初采时间,史书尚无确载。民间流传咸丰本年鄂伦春人在太平沟发现了金苗,消息传出,俄商、流民、匪犯接踵而至。据《东省从书·萝北县志》记载:‘观音山金矿在北满为仅次于漠金之最大破金产地,于1874年发现后开采甚盛。’光绪十一年(1885年)俄人越界盗挖黄金者竟达4000多人。”由此可见当年俄国人在此盗采黄金之盛

  数年后,中国政府开始在漠河等地驱逐俄人,自己开办金矿,在漠河老沟等一些主要采金点的大批俄人被迫回国,但在中国黑龙江沿边地带仍有少部分定居中国。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伴随着俄罗斯淘金者到来的还有他们的女眷以及数量可观的俄罗斯妓女,这批俄罗斯妇女很多与前来淘金的中国单身汉结婚成家,落地生根。当今黑龙江中上游沿边地带,如漠河县洛古河、北极村等地的许多俄华后裔就是当年俄罗斯淘金人的后代。

  2.经商

  俄罗斯人在中国从事商业活动主要集中在一些重要的边境城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黑河。

  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规定:“两国所属之人互相取和,乌苏里、黑龙江、松花江居住两国所属之人令其一同交易。”自此中俄双方的民间得到迅速发展。尤其是布市与黑河成为一对及其重要的边境贸易口岸。当时许多俄商到中方经商,“有时从黑河入境,经墨尔根等地,直达齐齐哈尔,往来经商”。日俄战争结束后签订的《会议东三省事宜条约》允许十六个城市为开埠通商处,其中就有瑷珲(黑河)。同年,黑河被开为口岸。不久,俄方向黑河派遣一名外交部代表负责对华交涉。1911年俄国正式在黑河设立领事馆,级别为副领事馆。在沙俄政府的庇护之下,俄人开始在黑河建立商号,如1905年黑河成为口岸的当年,俄商就开设了莫德克杂货铺。至宣统三年,俄国人先后在黑河建立了安吉巴仕酒铺、博尔德洛夫酒铺、伊利霍洛夫酒铺,古列维奇烟酒公司、达尼洛夫面包铺、马缶洛夫饭店、萧克饭店等。

  文献记载,宣统三年(1911年),黑河府8503名人口中有俄国人281名,约占总人口的3.2%。其中以经商为目的的俄罗斯人约80人。

  民国初年,俄商在黑龙江沿边地区的商业活动日趋频繁。黑河首先成为俄商重要的中转站。《黑河道尹政务志略》记载:“黑龙江与俄为邻,每当冬令封江以后,俄人假借齐爱路线或赴内地各埠经商,或赴中东铁路者络绎不绝”。当时齐爱路线漫长崎岖,总有盗匪出没,俄商经常被劫,如民国二年七月,有赶牛俄商在宁年一带被劫。为保护俄商利益,我地方政F与M國三年冬开始派兵驻防险要并沿途派骑兵巡查。在黑河经商的俄人也不在少数。《爱辉县志》记载:“ 清朝末年,爱辉境内即有俄、日等国家侨民居住,他们多以经商为主,据1911年(清宣统三年)《黑河府外交统计表》统计,黑河有俄商7家。”到1914年(民国三年)统计:黑河镇俄商已发展到13家,其中酒铺5家、饭店3家、布庄5家。

  当时俄人到中国经商包括贩卖牛马牲畜、金沙,经营酒类、及日常生活用品,开设布庄、饭店、皮货店等。《龙江述略》记载:“中俄分江而后,大黑河屯为通商口岸,商则以金砂为大宗,中商则以菜牛为大宗,往来交易,获利均钜。”由于俄方禁酒甚严,因此我国地方政府严禁华人私自将酒运往俄国,于是大量俄商在我国购酒后私运倒俄境销售。由于利益巨大,甚至一些俄商到中国边境设立烧锅私自酿酒,开设酒铺。如民国二年二月,黑河观察使第三百号令提及:“俄廓米萨尔(界务官)照会称:‘俄人塔拉司·步罗聂维赤在江右岸即俄兵屯英诺肯奇耶夫斯克对岸地方开设商号,该款事业计费用一千余卢布之谱。贵国官署以无本廓米萨尔所发执照,行将驱离右岸。查步罗聂维赤不久即可领到越境护照,故此照请贵道台核夺,于伊未领护照以前允准容留’”,对此黑河观察使下令详查。此档案中还记载,爱辉属下游奇霍卡界还有俄人那乌木开设小酒铺一座。 在法别拉河口等地也有俄国人开的酒铺。又如民国三年冬,“有俄人在黑河设立烧锅一处”,由于实属非法,于第二年被中国地方当局查封。

  由于俄商在中国边境从事商业活动的频繁,各种纠纷也随之产生。笔者统计,仅民国元年就多达20余起,可见俄商在中国边境贸易中的活跃程度。

  随着中俄商业贸易的繁荣,民国初年,黑河出现了中俄民间自由贸易的市场----“八杂市”。其属于每日集市,在当时黑河市中原街胡同内,东西长150米,南北宽8米。集市的东半部为毛货、皮张,杂货、旧货市场;西半部为鱼肉蛋禽、蔬菜市场;南面大多数为门市房,室内为店,室外设摊床。除进行土特产品交易外,兼作中俄民间贸易场所。每天都有上百甚至几百俄人到“八杂市”进行商品交易活动。1919年以后,由于黑河出现了采金热,流动人口剧增,“八杂市”也更加繁荣。它由单一的销售服务发展成为综合性服务,增加了加工制.造业、修理服务业等;由设店坐商扩展为多种形式经商,增加了行商、小贩。市场供销两旺,每天开业经商者达300多人,上市品种200多钟,对俄人的吸引力很大,俄国人过江来买东西的有时一天多达千余人。

  但总体而言,在中俄早期边境贸易中扮演主要角色的仍然是中国商人,而非俄商。而且在中国边境地带的俄罗斯商人多为行商,定居俄商人数并不太多,主要集中在黑河等城镇。

  3.其他身份

  在早期进入中国的俄侨中,除了淘金、经商的外,还有一些其他身份的。1905年在黑河设立领事馆后,少数俄外事人员及其家属成为俄侨的一部分。此外,还有一部分俄罗斯的技术工人受雇于中国企业。《黑河道尹政务志略》卷五记载,民国二年,黑河城内有“火磨掌机器俄人男女5名,海关充差俄人男女5人”。爱辉档案馆文献中还曾有如下记载:民国十三年十一月,“俄侨喀弗坦尺阔夫年五十五岁,于俄历一千八百八十四年九月三日在敝国医学毕业,领有证书,于中华民国十二年在贵国黑河镇警察所呈验证书。经中医考试合格,当经发给护照许可,在中国各地施行医术。”

  综上所述,以采金、经商、外事或为人佣工等原因进入黑龙江边区的俄罗斯人多数并不以移民为目的,多是短期行为,但仍有一部分留居下来,成为该地区居民的一部分,他们与当地居民一起成为该地区的开拓者和建设者。

文章来源:中国龙志网   作者:
分享到: 0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信箱Mail :dmhlj@sohu.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dmhlj@sohu.com

关于我们

黑ICP备15006614号 哈公网安备2301000200443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者证件号 : 黑B2-20160070

黑新网备 许可证编号:2332015001

关注我们
  • 最美龙江微信号

0.109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