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

中国最早“婚姻法”出自哈尔滨

发布日期:2017-07-19

  中国最早出台的《婚姻法》、中国第一个特别行政区、松花江上第一座铁路桥、奥运会上第一位进入复赛的中国运动员……人们可能不知道,这些都诞生于哈尔滨。日前,由市档案局、市档案学会承办的“哈尔滨市档案馆馆藏重要历史档案资料精品展”在兆麟街123号展馆开展。上起清朝末期,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1100件(幅)重要历史档案资料和历史照片完整地展示了哈尔滨的百年沧桑,其中许多档案资料和馆藏珍品都是首次展出,一件件展品或记载一个重大历史事件,或印证一段重要历史真相,或讲述一件鲜为人知的故事,众多的“史上第一”让人重新认识哈尔滨这座城市。

  散发着百余年来古老味道的档案资料,架构出穿越时空的文化传承隧道,不仅让我们得以重温哈尔滨多姿多彩的历史,更可以从中寻找通往未来的方向。

  哈尔滨首个“户口本” 

  首次公开展出的“呼兰官庄户口档册”被专家称作哈尔滨历史上的第一个“户口本”,它距今已有215年。

  1737年(乾隆二年),根据黑龙江将军准奏,清政府决定在呼兰设官庄40座,每庄10丁(户)设屯官1员。目前发现的档案为1798年(嘉庆三年)呼兰官庄户口档册,主要记载一户内男女大小人口名字、年岁、职衔、民族等事项,是我市目前发现最早的研究人口分布情况的资料。

  据介绍,官庄是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设置的,清政府为了开发黑龙江沿岸土地,振兴农业,以供军民粮食,将一部分罪犯发配流送到黑龙江衙门居地,或赏于旗人为奴等。后来又有一大部分为生活所迫而从关内自愿招垦流入的汉族落户,清政府给他们分配土地和建立村屯,成立官庄。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撤销官庄,他们散居各村屯皆改为民籍。

  首列直达欧洲快车

  装修豪华的车厢、安有吊灯的餐车、配备睡衣的卧铺……档案资料展上的两张老照片,再现了当年穿梭于哈尔滨与欧洲之间的豪华国际列车。

  中东铁路设有一列叫“留克斯”的豪华特别快车,它包括一节列车沙龙、两节一等车、一节餐车和一节行李车。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列直达欧洲的旅客快车。此外,还有“列车旅馆”(高级旅游列车),它有宽敞的露天瞭望台,有会议厅、包房、阅览室和厨房,内铺高级地毯,欧式摆设,还有理发和淋浴设备。每当旅游季节到来之际,“列车旅馆”便被挂在邮政列车或旅客列车上旅行。

  当时,旅客车厢多数由美、英、俄国制造,冬季靠火炉供暖,采用油灯或蜡烛照明,1916年5月开始采用蓄电池电灯。长途旅客列车挂有餐车,但只供应西餐,餐车由私人租赁经营,服务对象只限于外国人和中国显贵。据1920年6月9日《远东报》载:“普里普诺夫睡车(卧铺)一、二、三等各一辆,按座位号数并预备里衣(睡衣),三等车内有号数,而无里衣,各车皆有电灯。”

 

  哈尔滨开往欧洲的专列

  松花江上第一座铁路桥

  松花江铁路大桥又称滨洲铁路大桥,是松花江上第一座铁路桥。该桥于1900年5月16日正式动工,1901年8月22日全面完工,只用了一年零四个月,创造了百年前的“哈尔滨速度”。档案资料展上的一张修建中铁路大桥的老照片再现了这段历史,这也是该照片首次公开展出。

  1896年,沙俄通过《中俄密约》,攫取了在我国修筑东清铁路的权利。当时,建桥的资金主要来自实力雄厚的华俄道胜银行。由于该桥是当时国内外为数不多的特大铁路桥,开工时极为轰动。大桥共19孔,宽7.2米,全长1015.15米。桥墩为石膏白灰浆砌石,花岗岩石镶面。负责大桥施工的是工程师阿列克谢罗夫,并招募来350名专业沉箱工人从事桥墩基础沉箱施工。18个桥墩上的桥桁梁是波兰华沙铁工厂制造,从俄国敖德萨港运往符拉迪沃斯托克,经乌苏里铁路运抵伊曼港,再装船顺乌苏里江而下,溯黑龙江、松花江运到建桥工地,在现场拼装架设。

  大桥落成之初,通过大桥的火车并不多,每天通过旅客列车一对,客货混合列车一对,旅客几乎都是欧洲人。建桥时铺设的铁轨是当时世界上最新型的铁轨。大桥通车后,桥上轨距随滨洲铁路多次发生改动。1935年3月,日伪收买中东铁路后,于1936年8月1日将宽轨改成准轨。1945年8月,百万苏联红军进攻东北,因军事运输需要,又将准轨改为宽轨。1946年4月,苏联红军撤退回国,东北民主联军接管滨洲线,又将宽轨改为准轨。

  中国颁布的第一部《婚姻法》

  呼兰府《婚姻办法》形成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是黑龙江省制定的第一部《婚姻法》,也是中国最早出台的《婚姻法》。

  呼兰府《婚姻办法》,是呼兰府针对当时封建婚姻引起的讼案颇多等一些社会问题而制定的公文原件。载体形式为中国传统折子式,使用传统公文用语,并以墨笔正楷体在手工制造宣纸上书写而成。呼兰府《婚姻办法》比第一部全国性婚姻法规《中华民国民法·亲属篇》要早,比新中国首部婚姻法也要早。

  该档案文献对婚姻礼俗中涉及到的婚书钤印、结婚年龄、彩礼收受款目、严禁额外索财等一系列问题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如:“男女二家聘嫁婚书俱须呈官验明钤印注册或另刊图记,如未经呈验钤印后有悔婚涉讼,官不谓为理”。

  呼兰府《婚姻办法》还对结婚年龄和礼金作出具体规定:“男子必至十八岁方须议婚,女子必至十六岁方须字人;限制女家准收彩礼合银不得过十六两。”

  专家认为,呼兰府《婚姻办法》的出台,说明了黑龙江地区虽地处偏远,但呼兰府风气开化较早,率先在本省制定出《婚姻办法》,使人们在婚姻纠纷中可以用法律来保护自己。它的制定标志着黑龙江地区旧的封建婚姻制度开始发生变化。该文献具有划时代意义,2003年被列入第二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1907年颁布的呼兰府《婚姻办法》。

  首位进入奥运会复赛的中国人

  符保卢1913年出生在哈尔滨。1930年在第四届全运会上他以3.28米的成绩获撑竿跳高第一名。1936年7月第11届奥运会在柏林开幕,中国派出141人前往。符保卢发挥正常进入复赛,高度升至4米时连跳3次都没过。原来,符保卢的竹竿不顺手,他买不起比赛用竿,一直借用日本队员训练用的细竹竿。尽管如此,他还是创下首位进入奥运会复赛的中国纪录。回国不久,符保卢参加抗日战争,壮烈捐躯。

  哈尔滨最老的太古街

  在档案资料展上,一张清晰的老照片还原了1900年道外太古街的繁华,与旁边的一张1900年中央大街照片相映成趣。据市档案局法制处处长阎金利介绍,这张照片是他一年前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查资料时偶然发现的,以前从未出现过,当时他欣喜不已,马上复制带回。

  太古街1881—1890年形成,因街道古老而得名。太古街东北起新市街,西南止南头道街,1918年动工修建小方石路面,全长1955米、宽约20米,共有门市房321户。太古街是道外区的一条重要交通干线,交通便利,商业繁荣。1898年,哈尔滨第一封电报从这里拍发;1910年,最早的电话公司在这里开始运营;1912年,道外最早的药店“世一堂”在这里开张营业。

  国产大片《让子弹飞》中的马拉火车让人忍俊不禁,但在哈尔滨历史上这曾是真实的一幕,并且运行时间长达30年。

  曾在哈尔滨运行30年的马拉火车

  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哈尔滨至长春的铁路通车,双城堡迅速发展为粮食集散地和商贸重镇。从火车站到双城城里有八九里地,仅靠几十辆马车将货物运到火车站远远满足不了需要。有人提出效仿哈尔滨的有轨电车修筑一条以畜力牵引的轻便铁路,1912年,双城轻便铁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并开始建设轻便铁路。

  1913年5月,轻便马拉火车开始营运。运送旅客的车型与现在火车的货车相似,车胎全部为木制,每节前后安装4只铸铁车轮,在轨道上运行。初为4节客车车厢,后增加到8节。车厢内两侧可坐30人左右,客满可乘50人。每节车厢前后装有手闸,车厢与车厢之间可以相通。夜间每节车厢备有蜡烛马灯一盏,冬天用火炉取暖。客车由车场出发,经庙头,终点到火车站,全程40分钟准时到达。票价:民国时每人小洋5分,伪满时每人伪币1角,票价低于其他车辆,很受欢迎。这种马拉火车,在双城堡整整运行了30年。

 

  哈尔滨的马拉火车

  哈尔滨历史上发行的货币哈大洋票。

  哈大洋票是哈尔滨历史上发行的唯一中国货币。在档案资料展上,面值为5元和10元的两张印刷精美钞票见证了哈尔滨历史上的金融地位。

  1919年5月13日,由滨江道举行金融会议,决定发行以现大洋为本位的国币券——哈大洋票。经奉天当局批准,10月27日,先由哈尔滨交通银行发行印有哈尔滨字样,面额为拾圆、伍圆、壹圆、贰角、伍分的哈大洋票;11月,哈尔滨中国银行也发行了面额为拾圆、伍圆、壹圆、伍角、贰角、伍分的哈大洋票。两行在发行大洋票时都作了声明:该国币券得以缴纳租税,国有邮电、铁路、交通机关一律通用;国币券与现大洋(银元)同一效用,通行于吉黑两省;国币券可随时作汇上海、天津,与上海规元、天津大洋同一本位,每百元收汇费1元。

 

  哈尔滨历史上发行的货币哈大洋票。

  哈尔滨“一品诰命夫人”

  在市档案馆珍藏的“清光绪诰命”堪称“镇馆之宝”,这不仅是一件文物珍品,也印证了哈尔滨历史上曾有过皇帝册封的“一品诰命夫人”。

  清光绪元年(1875年)正月二十,皇帝颁发诰命,封授黑龙江将军丰绅及妻室。丰绅,吴扎拉氏,双城堡满洲正白旗人,同治十三年(1874年)授黑龙江将军。丰绅因“才优果毅,志励忠勤”,授“建威将军”,其妻刘氏封一品夫人。此“诰命”长440厘米、宽32厘米。“诰命”采用五色丝织成,云鹤锦面,满汉文书写,轴头织有“奉天诰命”字样和升降龙盘绕图案,其书年月处钦有“制诰之宝”。

  中国设置的首个“特别行政区”

  中国历史上首个特别行政区是出现在哈尔滨的“东省特别区”,这也许是许多人都不知道的。档案资料展以详细的记录还原了这段历史。

  1920年3月,中东铁路工人大罢工取得胜利,中国军队解除了哈埠及铁路沿线俄军武装,接管了路务。同年10月31日,北京政府颁布《东省特别区法院编制条例》,规定中东铁路附属地改称东省特别区。

  1922年2月28日,中苏议定《中东铁路大纲》,规定中东铁路由中国政府特设机构管理。同年11月24日,东三省保安总司令部宣布,中东铁路沿线11公里以内区域,划为东省特别区,设东省特别区行政长官,所有特别区内之军警、外交、行政、司法各机关均归护路军总司令兼东省特别区行政长官监督节制;12月8日,北京政府公布《东省特别区行政长官办事条例大纲》,1923年3月1日于哈尔滨正式成立东省特别区行政长官公署。

  1924年5月,中央政府批准东省特别区独立于吉林、黑龙江两省区域之外,成为与省并行的特别行政区。东北沦陷初期,伪满仍沿用东省特别区称谓,1933年7月1日改称“北满特别区”。1936年1月1日,北满特别区正式撤销。

 

  原东省特别区行政长官公署。刘延年摄

文章来源:   作者:
分享到: 0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信箱Mail :dmhlj@sohu.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dmhlj@sohu.com

关于我们

黑ICP备15006614号 哈公网安备2301000200443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者证件号 : 黑B2-20160070

黑新网备 许可证编号:2332015001

关注我们
  • 最美龙江微信号

0.093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