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

波兰老外侨深情回忆哈尔滨:我的家在巴山街48号

发布日期:2017-07-01

波兰老外侨深情回忆哈尔滨:我的家在巴山街48号 

1915年日俄战争后,罗姆阿里德·奥泽维奇的爷爷和四个兄弟在哈尔滨重聚

波兰老外侨深情回忆哈尔滨:我的家在巴山街48号 

1941年4月,哈尔滨,爷爷家的全家福

波兰老外侨深情回忆哈尔滨:我的家在巴山街48号 

罗姆阿里德·奥泽维奇的爷爷、奶奶和父亲,于1913年在哈尔滨

  在“波兰人在哈尔滨”的展览上,有两个家族的资料非常详实生动,几乎是所有家庭里照片最多的,从早年长辈在哈尔滨的婚纱照到现在晚辈在什切青的家里打麻将,斑驳的老照片带着两个家族几代人的回忆,被珍存到今天。

  提供资料的人就是这两个家族共同的第三代——罗姆阿里德·奥泽维奇,现在是波兰什切青哈尔滨人俱乐部的主席,前不久,他为记者带来了关于他的祖辈一百年前来到哈尔滨生活的故事,下面就是罗姆阿里德先生的自述。

  姥姥家的故事

  1915年,我姥爷亚当·瑞德来到哈尔滨,在中东铁路找了份工作。一年后,我姥姥弗朗西斯卡带着三岁的儿子约瑟夫和一岁的女儿乔伊娜来哈尔滨投奔姥爷。那个年月,哈尔滨有一大批波兰人,他们都是为中东铁路工作的。波兰人有一个很小的天主教堂,是那种最老旧的教堂,而且不在哈尔滨市内。于是在哈尔滨的波兰人就自己筹款、买地,重建了教堂。

  那时就有大批波兰孩子离开波兰来到哈尔滨。1916年,教会的小学和图书馆建好了,这些一直存在到1922年。

  1921年,我的妈妈乔伊娜在哈尔滨开始上小学,那是一所由地方东正教会办的俄人小学。当时她的父亲、我的姥爷在铁路泵站工作。

  姥姥一家在哈尔滨火车站一带住了12年,1926年,我的小姨玛利亚·瑞德出生了。一年后他们举家搬到中东铁路南线宽城子火车站,靠近长春。

  1927年,我妈妈在宽城子七年制俄国小学毕业,进入为侨民开办的铁路五中,也叫“九年学校”。我舅舅约瑟夫也在这毕业,然后进入到哈尔滨铁路技术学校,也就是后来的哈工大。

  进入上世纪30年代,日本军队侵占了东三省,我姥姥家的日子开始变得艰难。先是1934年,我的舅舅约瑟夫,在读大学期间在河中溺水身亡,埋在了哈尔滨的外侨墓地。一年后,我姥爷被解职,铁路公司给了他一笔一次性补偿金,他用这笔钱买了辆退役的出租车代步。全家搬到了马家沟河附近的一处民宅,位于巴山街48号。1938年的寒冬,姥爷亚当去世,也埋在了哈尔滨外侨公墓。

  妈妈乔伊娜1935年进入圣弗拉迪米尔学院-东方商学院学习。上大学期间她曾在一家叫做“弗朗西斯卡女子修道院”的地方做老师,大学毕业后她进入哈尔滨的波兰中学——显克微支中学教书。因为战争,这所学校1943年12月就被日本人宣布关闭了,但是全校师生却英勇不屈,继续教学直到1948年。在日本人的胁迫下,我母亲被迫做了日语教师,直到1945年离开。1946年,哈尔滨终于摆脱了日本人的统治。母亲在中长铁路合作社找了份管理的工作。我小姨念的是药科,毕业后做了药剂师助理。

  爷爷家的故事

  1904-1905年,日俄战争期间,我爷爷齐格蒙特·奥泽维奇作为战士来到哈尔滨。爷爷那代兄弟共五人,从事不同职业的他们竟然先后都来到哈尔滨,可见那个时候哈尔滨这座城市跟波兰人联系多紧密!斯坦尼洛和瓦拉迪斯罗是沙俄的官员,约瑟夫在波兰富商葛瓦里斯基的木材公司工作,还有一个叫多米尼克,受雇于中东铁路电讯部门。战争结束之后,斯坦尼洛和瓦拉迪斯罗返回了欧洲,其他兄弟三人留在了哈尔滨,爷爷齐格蒙特在中东铁路工作,和一个沙俄女人结婚了,也就是我的奶奶。

  我的父亲阿道夫·奥泽维奇1912年在哈尔滨出生,不论是上学还是工作,他都挺能折腾的,经常“跨界”,好在那个年代的哈尔滨也包容。1931年他毕业于铁路技术学校,同年,他在牡丹江参加了一个农机驾驶和操作的国际课程的学习。1935-1936年,他在哈尔滨又念起了音乐学校。他工作也换了不少,先后受雇于:老巴夺烟厂、科祖林商店,日军侵华时期,他做了司机,把木材从中韩边境拉到牡丹江附近。父亲还是个体育爱好者,我们家至今还保留着他参加“哈尔滨水上体育会”的义勇券。

  从1941年开始,父亲在马家沟地方管委会第五办事处工作。1942年,我父母结婚了。我们至今保留着他们在哈尔滨注册时的结婚证,中文繁体书写,新郎新娘都是无国籍人士,有哈尔滨警察局长单作善的签名。那个时候的结婚证很有意思,还会写上一对新人的职业,当时我妈妈登记的是日语教师,父亲登记的是“马家区事务员”,还特别注明:婚后女方要改为男姓。婚后他们和姥姥家人生活在一起,继续住在巴山街48号。1950年1月,我出生于哈尔滨铁路医院,我上面还有个哥哥。

  返回波兰,他乡成故乡

  1949年,时局变化,我们面临离开。大部分波兰人都是坐火车途径苏联回到波兰,但是我们走了海路。姥姥家和爷爷家一起,买了波兰政府公司所属的邮轮——“米琪微支”号的船票。1952年10月,我们从天津启程,途径中国的东海和南海、印度洋等,终于到达了目的地:波兰北部的格丁尼亚港。在那里我们通过波兰遣返办公室,最终来到了我们定居的城市——位于波兰西北部的什切青,它位于德波边境,所以在二战中,这座城市差点被毁掉。

  还有部分亲人没有跟我们一起回波兰。爷爷、奶奶、姑姑、以及姑姑的女儿留在了哈尔滨。我的姑姑曾在黑大俄语系当老师,她嫁给了一个俄国工程师,1947年生下女儿伊琳娜。可是随着中苏关系破裂,1960年,全家移民去了俄罗斯,现在,伊琳娜生活在莫斯科。伊琳娜有一个女儿,和我母亲同名叫乔伊娜,现在生活在西班牙。

  得益于在哈尔滨受的教育,我妈妈在波兰什切青的海运公司得到重用,从1953年起,她成为公司的总会计师。我父亲则在一家叫“当那”的女装厂做电工。两个人一直在各自的公司干到退休。1986、1987两年,母亲乔伊娜和父亲阿道夫先后去世,他们至死都将哈尔滨视为故乡。时至今日,我们全家都保存着关于哈尔滨时代的记忆。这种记忆不仅仅表现在饮食习惯上,也表现上休闲娱乐上——中国的“国粹”麻将是我们全家是都熟悉和喜爱的游戏。

  后记:

  罗姆阿里德·奥泽维奇会在近期带领部分会员重访故里,同行的人中年龄最大的81岁,最小的15岁(他哥哥的小孙子)。罗姆阿里德·奥泽维奇的职业是一名工程师。作为什切青哈尔滨人俱乐部的主席,他一直有一种使命感:挖掘波兰移民在哈尔滨的故事,因为这段历史真的不寻常。

文章来源:   作者:
分享到: 0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信箱Mail :dmhlj@sohu.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dmhlj@sohu.com

关于我们

黑ICP备15006614号 哈公网安备2301000200443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者证件号 : 黑B2-20160070

黑新网备 许可证编号:2332015001

关注我们
  • 最美龙江微信号

0.140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