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

【原创】《吾国与吾民》: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发布日期:2017-05-27

  林语堂先生,系一代国学大师,曾多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中国作家,他将中国古典文化英译推介海外。

  这本书他以自己的笔触分解了《吾国与吾民》之本书,分为上部:基本要素,涵盖了一中国人民;二中国人之德行;三中国人的心灵;四人生之理想;下部:生活,五妇女生活;六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七文学生活;八艺术家生活;九生活的艺术。这本书,是他在西方文坛的成名作与代表作。

  在这部书里,他只想发表自己的意见。他坦陈一切,内省而不疚,无愧于人。他复杂的心情用一句孔子的名言“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写作的背景——近代“百家争鸣”的无奈与反思

  近代中国饱受外国之欺侮,泱泱五千年之民族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民族之优、缺点,反思民族之问题,寻找根源,自我反省。

  中国人始看世界,中国人也在反思国人之问题。那时,中国风云巨变,各种思潮涌起。当时之情形,可以用一段文字来重现。

  诺贝尔文学奖的女得主赛珍珠,在为这本书做序中所言:在大变革的社会环境里头,父兄们吸收了孔教的学说,习诵着孔教的学说,习诵着孔教经书而却举叛旗以反抗之。新时代各种学说乘时而兴。被灌输一些科学知识,一些耶稣教义,又被灌输一些无神论,又被灌输一些自由恋爱,又来一些共产主义,又来一些西洋哲学,又来一些现代军国主义。

  读到这一段时,我的心绪忽然被为之一震,这犹如春秋战国时的“百家争鸣”。那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期,与古希腊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源源流长,也就在那里奠定了基础。而反观彼时之中国----各种主义、各种思想、种种学说,纷纭杂糅,没有达到“百家争鸣”之学术和思想的空前繁荣,却是要几乎扯碎了青年们底脆弱的心灵,他们的灵魂乃迷惘而错失于这种矛盾里面,中国人不知道该何去何从。

  知识分子坚守的人生观——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知识分子是中国文化称谓的“士”,他们是中国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而他们的人生观、思相观则代表了中国文化坚守的人生观。

  在中国深刻影响国人思想:有三大教派,儒家、佛教、道教。这三种宗教,相互融合、相互包容、共生共长。

  纵观知识分子这一特殊群体――他们受儒家学说所教育,所学的书本皆为儒学,倡导实施推行仁政。当他成功发达而得意的时候,都是孔教徒。可是如果失败了,知识分子的人生观就会发生急剧的转变,他们在失意的时候都变成了道教徒。道家的自然主义是服镇痛剂,所以抚慰创伤了的中国人之灵魂者。

  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言―――孔子说的哲学本质是都市哲学;而道家说的是田野哲学。孔子以礼义为教,以顺俗为旨,而辩护人类之教育与礼法,而道教呐喊重返自然,不信礼法与教育。

  《菜根谭》有云: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于是,在中国的文字中,这两种相对的态度被称之为“入世”与“出世”。有时此两种思想会在同一人心上一蹶争斗,以战胜对方。

  集出世与入世之之大成的宗教,应当为佛教。它把出世与入世的智慧合为一体。佛说,出世在度己,入世在度人。入世,就是把现实生活中的恩怨、情欲、得失、利害、成败、对错等作为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如果一个人入世太深,久而久之,往往会陷入繁琐的生活末节之中,把实际利益看得过重,注重现实,难以超脱出来冷静全面地看问题,也就难有什么大的作为。这时就需要有点出世的精神。出世,就是尊重生命,尊重客观规律,既要全力以赴,又要顺其自然,以平和的心态对人,以不苛求完美的心态对事。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对有些东西看得淡一些,这样才能排除私心杂念。以这种出世的心去做入世的事,就会事半功倍。

  治国理政的坚守——孔子与韩非子跨越千年的口水战

  在关于政府治理这方面,孔子与韩非子这两位大思想家一直持相反之观点,甚至跨越了千年一直论辩不休。

  儒家倡导,实施仁政。而晚于孔子三个世纪后的韩非子作为法家之大哲学家,他的中心主张建立法治政府以代人治政府。

  韩非子时代有两种相对的政治概念,吾人在此现时代亦然。孔子的贤能政府之概念和法治政府之概念,把每个统治者当作贤人君子,因而亦以待贤人君子之礼待遇之。而孔子的格言是“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韩非子主张设立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法律,为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所共同遵守,上不避权贵,不下欺庶民。他信仰法律是超然的,而私人的势力与私公间的关系,应该于以打倒而代以法律。所谓去私曲,就公法也。这里我们可以由衷地佩服韩非子,在两千年之前,就提出了类似欧美式的平等概念。

  而韩非子法治的制度的政治概念,则把每个统治者当作坏蛋看待,因而制备种种条款,以防止其遂行歪曲意见。韩非子曾在《韩非子》中重要章节中,其中含有一现代的新名词“公民”。他郑重地说:“民之故计,皆就安利而避危穷。今为之攻战,进则死于敌,退则死于诉,则危矣。弃私家之事,而必汗马之劳;家困而上弗论,则穷矣。穷、危之所在也,民安得勿避?故事私门而完廨舍;廨舍完则远战,远战则安。行贿赂而袭当涂者,则求得,求得则私安,私安则所在,安得勿就?是以公民少而私人众矣。”

  可叹孔子之可笑,他竟然是一位好好先生,是一位幻想主义人士。期盼着政府实行德治与仁义的统治阶级出现。这样理想的道德政府,纵观五千年历史,从未有过。

  而如今,我们一直在倡导建立法治国家,是对韩非子法治国家理念的延续――依法治国,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而十八大提出的“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则是对法治内容的延伸和拓展。也是对韩非子的告慰,―――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的建立,它是政治智慧之起点,始终摈弃道德之俗论并避免道德之改进。千年的口水之战,终于以精审、公平、正确的韩非子完胜而告终,历史的公案终于可以尘埃落定了。

  民族文化的坚守——国民诗化的人生观

  中华文化若星光之灿烂,信手拈来若论思想、书法、绘画、建筑、饮食、散文、诗歌、戏剧、小说都要需要洋洋洒洒多少文字才会逐一讲解细致。

  而我却深刻理解,只有诗――才是中华文化之大成。中国文化可以从唐诗宋词中看到最基本、最具代表意义的符号,在中国的文化里,人人都是诗人,或是假充诗人。诗在中国甚至代替了宗教的任务,在诗里寻获了灵感与活跃的情愫;诗教导中国人以一种人生观,这人生观经由俗谚和诗卷的影响力,己深入骨髓的渗透的慈悲意识,一种丰富的爱好自然和人生的艺术家风度。它替中国文化保持了圣洁的思想,有时它引动了浪漫主义的情绪,而给予人们终日劳苦的的一种慈悲的意识,一种丰富的爱好自然和忍受人生的艺术家风度。

  诗,不仅是文字的写作,更有内在的技术与精神。诗不仅仅是文字,为其塑造的握住想并与绘画技巧上的同系关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唐诗宋词虽然跨越千年,依然经久不衰,可以用这样的话语来概括最为精准。“何为诗,诗者是心之场。可见之于妇人这心中,可见之于婴孩之心中,朝暮涌上你的心头,无时无刻不在心头。”

  最后,林语堂先生在民族危亡之时著书,虽以一己之力著书立传坚守中华文化;而现在中国己经跻身为强国之林,我们依然在传承中华文化,因为我们整个中华民族一直以来拥有对中华文化的自信自立和自强,那更是薪火相传的坚守。

文章来源:   作者:
分享到: 0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信箱Mail :dmhlj@sohu.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dmhlj@sohu.com

关于我们

黑ICP备15006614号 哈公网安备2301000200443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者证件号 : 黑B2-20160070

黑新网备 许可证编号:2332015001

关注我们
  • 最美龙江微信号

0.078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