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

一个承载历史回忆的黑龙江双城四野指挥部

发布日期:2017-05-21

 

  司令部外景。

 

  司令部外景。

  

  作战室

  说起波澜壮阔的解放战争,就不能不提到声震寰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提到四野,就不能不想起辽沈战役以及位于双城市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前线指挥部所承载的历史回忆。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前线指挥部旧址位于双城市双城镇东北隅优干胡同6号,是省政府授予的黑龙江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是一座典型的含东西跨院在内的东北民居院落,东为四合院,西为三合院,东西院以角门相通。大院以丈许高的砖墙围拢,建有滚脊式门楼。整个院落占地面积5760平方米,共有硬山挑檐、青砖到顶、五架抬染式房屋35间。其造型前出廊檐后出翘,廊檐下均立有明柱,柱下卧有石鼓柱基。整体建筑磨砖对缝,卯榫相连,精雕细刻,古朴典雅。据考,这两个大院建于1917年,原系吉林省(双城原属吉林)警察厅警务处处长赵冀(字丰柏)为其三姨太营造的大宅院。

  大宅院成为四野辽沈战役前线指挥部,还要从1946年说起。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的前身为东北民主联军。1946年1月,中共中央决定,将东北人民自治军改称东北民主联军。同年7月,东北民主联军总部进驻哈尔滨,林彪任总司令兼政治委员,吕正操、李运昌、周保中任副总司令,肖劲光任副总司令兼参谋长,彭真、罗荣桓、高岗、陈云任副政治委员,谭政任政治部主任。

  1946年6月下旬,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同年10月,为适应解放战争指挥与战役需要,考虑到东北重镇双城堡南北通达的优越地理位置与得天独厚的交通运输条件,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前线总指挥部由哈尔滨移驻双城,东北局与民主联军后方指挥部仍驻守哈尔滨。

  前线指挥部下设司令部和政治部。司令部下设作战、侦察、通讯、机要、供给5大处。政治部下设组织、宣传、保卫3个部和秘书、总务2个处,分别在东西两个跨院办公。同时,设在西院的通讯枢纽部有直通党中央与前线各纵队的电台12部。毛主席的指令、前线指挥部的作战部署,正是在这里接收并发布到各纵队的。

  1948年1月1日,中央军委下达命令,东北民主联军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以与东北军区和东北野战军有所区别。原民主联军总部机关为军区兼野战军领导机关,林彪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高岗任第一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吕正操、周保中、萧劲光任副司令员,罗荣桓任第一副政治委员,陈云、李富春任副政治委员,刘亚楼、伍修权任参谋长,谭政任政治部主任。同年8月,东北军区和东北野战军正式分开,野战军组成单独的领导机关。林彪不再兼任野战军政委,罗荣桓任野战军政委。9月21日,东北人民解放军前线指挥部全员由林彪、罗荣桓率领,乘火车由双城南下辽沈前线作战。

  1946年10月至1948年10月间,位于双城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前线指挥部先后指挥大小战斗、战役22次,其中著名的有新开岭战役,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夏季攻势、秋季攻势和冬季攻势,并成功策划了历时50天,歼敌47万的辽沈战役,为解放全东北,进而夺取全国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前线指挥部在双城期间,除指挥作战外,还进行了许多政治、军事活动。1947年8月,举办了旨在培养营团干部,使营团干部得到轮流学习机会的上干队。在军政大学建制内开办上干队,由总部直接领导,下属两个军事队、一个政治队,为期3个月,有各纵队、师抽调的260名营团干部接受了培训。1948年4月,举办了第二期上干队。陈伯钧、洪学智曾分别担任一、二期上干队队长。1947年10月,东北民主联军总部主编的军内报纸《自卫报》在双城出版。

  在解放战争中,四野有六万余名指战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军委授衔的将帅中,有521名来自四野,其中元帅2人,大将3人,上将17人,中将57人,少将440人。

  值得一提的是,前线指挥部在双城期间,地方组织和城乡民众在物资供给、参军支前等工作中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当年,随四野百万雄师南下的队伍中,有一支由120名双城籍英雄子弟组成的连队———独立七师三团二营四连,被誉为“双城连”。这支光荣的人民子弟兵饱经辽沈、平津等战役的战火硝烟洗礼,参加了阻击国民党六十军、围困长春、辽沈战役、解放天津等大小战斗无数次,屡立战功,无一人掉队。连队中的战士,有的负伤后留在沿途,成为组织民众支援前线的地方干部,其他人继续南下。1949年,进入广西,虽只剩下七十余人,仍参加并完成了艰巨的剿匪任务,并最终在南国扎根。如今,“双城连”的朱琳、白永胜、李树仁等十余名老战士仍然健在。

  多年来,已有国内外宾客数十万人来指挥部旧址访问瞻仰。原民政部部长、四野老将军程子华故地重游,曾激动地挥毫题词:“解放战争重镇,松花江畔名城。”四野老战士,著名作家、书法家王禹时参观旧址后感慨万端,赋诗曰:“我曾西院学战争,谁知东临将帅营。今日重来思绪远,因有英才励后生。”

文章来源:   作者:
分享到: 0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信箱Mail :dmhlj@sohu.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dmhlj@sohu.com

关于我们

黑ICP备15006614号 哈公网安备2301000200443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者证件号 : 黑B2-20160070

黑新网备 许可证编号:2332015001

关注我们
  • 最美龙江微信号

0.113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