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

哈尔滨,一座对中国*********有特殊贡献的城市

发布日期:2017-05-18

哈尔滨,一座对中国*********有特殊贡献的城市 

瞿秋白一家三口

哈尔滨,一座对中国*********有特殊贡献的城市 

当年的“六大”代表秘密接待站

哈尔滨,一座对中国*********有特殊贡献的城市 

如今的秘密接待站已不存在

  黑龙江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在哈尔滨市召开。

  在这个重要的日子里,回顾中国*********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哈尔滨是一个有着红色历史的城市,发生了很多革命事件,留下了很多革命者光辉的足迹,也留下很多有着特殊意义的遗迹。

  中东铁路,哈尔滨的一条“红色之路”

  提起中铁铁路,老哈尔滨人都知道,它是沙皇俄国为了掠夺中国东北、控制远东地区而修建的。然而,作为这条铁路线上最重要的交通中转站,它的建成也使哈尔滨一跃成为中国经由满洲里或绥芬河出境前往欧洲的交通枢纽;大批欧洲移民,尤其是建筑工程师的到来,也让哈尔滨在短时间内,成为远东地区最著名的大城市之一,被誉为“东方莫斯科”。

  然而,沙皇万万没想到,中东铁路也成为一条“红色之路”,将马列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的火种“运”到哈尔滨,以哈尔滨的中东铁路总工厂工人为代表的工人阶级,率先燃起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

  据《道里史话》记载,1905年日俄战争爆发后,俄国国内发生的全国性总罢工很快影响到哈尔滨,中东铁路总工厂的中俄工人也随之举行了罢工。沙俄控制的中东铁路当局强令工人复工,引发强烈反抗。在当年年底的一个多月时间里,中东铁路工人数次火烧铁路局和总工厂,影响深远。1907年5月14日(俄历5月1日),数千名中俄工人在江心岛(今太阳岛)集会,首次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这也是中国工人阶级最早举行的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活动。

  俄国十月革命成功的消息,很快“乘着”中东铁路来到哈尔滨,以三十六棚为中心的中东铁路工人,先后发动了四次全路工人大罢工,成为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重要力量。1919年列宁领导下的共产国际成立后,中东铁路成为中外革命思想的交流大动脉。共产国际历史上一些大名鼎鼎的人物维经斯基、优林、尼克尔斯基、李德、加伦、季山嘉、鲍罗廷、崔可夫等人,都曾通过中东铁路到过哈尔滨。瞿秋白、张太雷、俞秀松、张国焘、王尽美、邓恩铭、高君宇、林育南、李大钊、陈独秀、彭述之等受俄国革命影响的先进分子,也都通过中东铁路,经由哈尔滨到莫斯科“取经”。

  革命先驱,在哈尔滨留下“红色足迹”

  在哈尔滨留下“红色足迹”的革命先驱中,瞿秋白的故事广为人知。

  1920年10月,在外交部办的俄文专修馆上学的瞿秋白,与两名同学以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特派记者身份赴苏俄考察采访。10月20日他们到达哈尔滨后,由于满洲里至赤塔一段铁路因战乱遭到破坏,他们便在哈尔滨地段街的福顺客栈停留50余天。瞿秋白在哈尔滨开始创作报告文学《饿乡纪程》一书,再现了他在哈尔滨的所见所闻及赴莫斯科的心路历程。

  沿大街两旁,俄国人“有相偎相倚坐在路旁椅子上的;有手搀一面低低私语指手划脚,一面走着的;有在铺子里买这东西,携着一大包裹出来的;雪亮的街灯,电灯光底下,男男女女一对一对穿花蛱蝶似的来来往往。”这是他对哈尔滨街景的描写。浏览深秋的松花江时,他写道:“蔚蓝的天色,白云似堆锦一般拥着,冷悄悄江风,映着清澄的寒浪。”在他的眼中,哈尔滨的冬天是这样的:“黯黯的天色,满地积雪,映着黄昏时候的淡云,一层一层春蚕剥茧似的退去,慢慢透出明亮严肃的寒光来;嘁嘁喳喳私语的短树,林里穿过尖利残酷的寒风;一片空旷的冬原,衰草都掩没在白雪里,处处偶然露出些头角,随着风摇动,竖着雪丝作响;上下相照,淡云和积雪,像是密密诉说衷肠,怨叹生活的孤寂。”

  当然,瞿秋白印象最深的,还是他接触到的革命先进分子。他结识了中东铁路上的一些朋友,采访了俄国职工联合会会长,向《晨报》和《时事新报》投稿十几篇。瞿秋白还在参加俄侨纪念十月革命3周年大会时,在哈尔滨第一次听到《国际歌》。在《饿乡纪程》中,他这样描写自己的感受:“在哈尔滨一个半月,闻到了*********的空气……” 1920年12月10日,瞿秋白启程奔赴莫斯科,他激动地在报告文学中写道:“启程了,启程了!向着红光里去!向着苏维埃国,是二十世纪世界的一个社会主义共和国……”1923年6月15日,瞿秋白首次翻译发表《国际歌》中文歌词,沿用至今的“因特纳雄纳尔(International)”就源自他的音译。

  “哈尔滨组”,东北地区第一个“红色组织”

  周恩来和李大钊两位早期中国*********人,也与哈尔滨关系密切。据党史资料记载,1914年,出生于宾县的邓洁民考入天津南开学校,与周恩来成为同窗好友。后来他考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在东京与李大钊成为同学。

  1917年初,邓洁民回到哈尔滨,决定创办一所学校。当年夏天,周恩来赴日留学前夕,到哈尔滨看望老同学邓洁民,住在邓洁民家中(今道外区靖宇大街23号一栋二层红砖小楼)。在周恩来的建议下,1918年4月,邓洁民与友人创办了哈尔滨第一所私立中学——东华学校,自任校长。1920年秋,周恩来在赴法留学前,第二次来到哈尔滨,当时已经走上革命道路的周恩来还在东华中学大礼堂做了有关中国“五四运动”及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演讲,传播革命理念。

  在《黑龙江日报》的一篇报道中,李大钊被誉为哈尔滨这个“红色交通线”的开创者之一。报道称,1920年8月,经李大钊写信介绍,中国革命的先驱之一马骏住进了东华学校;1921年1月,张太雷赴苏俄出任共产国际东方局中国科书记时,也经李大钊写信介绍住到东华学校,东华学校成为协助进步人士赴苏俄的红色交通驿站。

  1922年初,中共北方党组织创建负责人李大钊委派北京地委委员罗章龙到哈尔滨筹建党组织。罗章龙深入到中东铁路总工厂和工人生活区三十六棚考察宣传,并写了调查报告,建议把哈尔滨作为中国*********北方工作和活动中心。此后,李大钊领导的北京地委先后派马骏、陈为人、李震瀛等人到哈尔滨从事革命活动。

  陈为人、李震瀛以《晨光报》记者身份进行革命宣传和建党工作。1923年7月,陈为人、李震瀛等5人成立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哈尔滨支部;9月,他们创办了哈尔滨通讯社(旧址在今道里区西十四道街52号),扩大反帝反封建宣传;10月,他们创建了哈尔滨第一个党组织——直属中央的中共哈尔滨组(又称“中共哈尔滨独立组”),这也是中国*********在东北地区的第一个党组织。

  1924年,李大钊担任中共代表团团长,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五大”,往返均在哈尔滨停留,住在今道外太古街的宏昌茂杂货店。期间,李大钊特意探望了邓洁民创办的东华学校这个“红色交通驿站”,宣传革命思想。

  1925年,从苏联学习回国的吴丽石,被李大钊派到哈尔滨,创建了三十六棚党支部,当年11月又成立中共哈尔滨特支,后改组为中共北满地方委员会。1926年底,北满地委已建立有“地包”工人支部、三十六棚工人支部、大学生支部等6个市内支部,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红色组织”。

  1927年10月24日,在陈为人的主持下,在哈尔滨道里中国十三道街(今西十三道街)48号召开了东北地区第一次中共党员代表大会,成立了中共满洲临时省委。

  1929年5月27日,东北地方当局以“俄人宣传赤化,显违奉俄协定”为由,令东省特别区警察管理处搜查苏联驻哈尔滨总领事馆,占领中东铁路全线,在满洲里等中苏边境地区引发战争,爆发“中东路事件”。时任中共满洲省委书记的刘少奇先后两次来哈,领导中东路工人反帝反军阀斗争,在他的东北革命生涯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哈尔滨画院,中共“六大”的“秘密接待站”旧址

  道里区红专街14号,在中共发展史上曾是一个有着特殊意义的地方,89年前,那里曾是护送中共“六大”会议代表赴莫斯科开会的“秘密接待站”。

  中共哈尔滨市委党史研究室的张伟曾经专门撰文,回忆了这段史实。1928年,考虑到国内的紧张局势和严重的白色恐怖,中共中央决定将6月份召开的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地点设在莫斯科。为保证中共“六大”代表安全去莫斯科,中共中央委托哈尔滨县委设立秘密接待站,时任哈尔滨县委书记李纪渊接到任务后,在共青团员阮节庵、沈光慈夫妇家中(即如今的哈尔滨画院所在处)设立了秘密接待站。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瞿秋白的夫人杨之华,也带着小女儿瞿独伊到哈尔滨,协助哈尔滨县委完成接待任务。

  从4月初开始,代表们陆续到达哈尔滨。每位代表到达哈尔滨后,按照接头地点和暗号与李纪渊会面,李纪渊再通知杨之华做好食宿安排。如果代表是一位男同志,就由杨之华带着女儿一起,假称夫妻,安全护送到边境附近的接待站,乘火车前往莫斯科。最后,40多位“六大”代表安全地由哈尔滨接待站接送过境,包括瞿秋白、周恩来、李立三、邓颖超、罗章龙、夏曦、张国焘等领导人。杨之华在完成接待任务后,也随最后一批代表赴莫斯科参加了“六大”。

  周恩来与邓颖超经大连来哈尔滨时,在大连被日本特务暗中跟踪,为防止意外,他叮嘱邓颖超在厕所中将证件销毁。到达哈尔滨后,由于接头的证件已销毁,无法同接待站取得联系,邓颖超接连几天到车站等候,终于等到了李立三。经李立三联系,他们才与杨之华接上头。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中共“六大”在莫斯科近郊的塞列布若耶乡间别墅召开,周恩来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秘书长兼组织部长。当年10月份周恩来回国途经哈尔滨时,在南开学校同学吴玉如家中住了三天,向哈尔滨地下党的同志们传达了“六大”精神。

  “牵牛坊”,左翼文化人的“红色据点”

  据《道里史话》记载,上世纪30年代,中共在哈尔滨的活动地点还有几个。位于中国四道街(今西四道街)5号的“一毛钱饭馆”,是中共满洲省委领导工运的负责人金伯阳出面,联络哈尔滨左翼文化人刘昨非、白涛、王关石、裴辣园、冯咏秋、黄田等人集资开办的,当年是地下党秘密联络点。位于中国四道街与新城大街(今尚志大街)拐角处的口琴社,是左翼文化人创办的党的外围组织,宗旨是“通过演出,反满抗日”。

  最具代表性的,则是位于新城大街南段一独门独户的俄罗斯式平房——牵牛坊,当年这里是画家、音乐家冯咏秋的住宅。1932年初,冯咏秋和刘昨非等人组织了一个“冷星社”,萧军、萧红、舒群、金剑啸、罗烽等文化人定期到牵牛坊聚会,或吟诗作画,或评论、合撰文学作品,或讨论时事形势。

  1933年7月,中共地下党员金剑啸和罗烽发起组织了“星星剧团”(“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意),排练进步短剧,给报纸供稿,团结了萧军、萧红、白朗、刘毓竹等一批左翼文化人。中共党员金剑啸还在中国十五道街(今西十五道街)创办了天马广告社,作为地下党左翼文化人的联络点之一。他们的作品对打击日本侵略者,鼓舞人民抗日救国斗志意义重大。

  时任中共满洲省委秘书长的冯仲云,经常到牵牛坊和左翼文化人一同吟诗作赋,讨论国内外形势,宣传革命思想。1935年,随着日伪的白色恐怖加剧,牵牛坊的革命文学只好自动宣告结束。

  如今,包括中东铁路总工厂、中共“六大”的“秘密接待站”、牵牛坊等“红色遗址”已经不存在了,但是那些“红色记忆”永远珍藏在哈尔滨人心中,激励龙江人奋勇前行。(田青春)

文章来源:黑龙江广播电视报   作者:
分享到: 0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信箱Mail :dmhlj@sohu.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dmhlj@sohu.com

关于我们

黑ICP备15006614号 哈公网安备2301000200443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者证件号 : 黑B2-20160070

黑新网备 许可证编号:2332015001

关注我们
  • 最美龙江微信号

0.109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