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

哈尔滨车辆厂,红色大厂的永恒记忆

发布日期:2017-05-17

哈尔滨车辆厂,红色大厂的永恒记忆 

  哈尔滨,有“东方莫斯科”之称的现代城市。她曾经洋气浪漫的容颜,似乎就在眼前。虽经沧海桑田,但如今一些新地标,仍然能够让人捕捉到往日的气息,发现深刻在老哈尔滨人记忆深处的印记。对于老哈尔滨人来说,回忆是温馨的,因为他们曾经和这片熟悉的土地一起成长;偶尔也伴着一丝淡淡的酸楚,因为他们对在自己的生命中相依相伴走过的生活有太多的不舍。不过他们理解:发展,是永恒的主题。

  本报推出城市风情系列报道之“足迹”,聚焦有着“共和国长子”之称的大工厂,感受一座座大工厂在城市发展史上曾经的辉煌。首期回望哈尔滨重工业的基石——铁道部哈尔滨车辆工厂,回顾这座大工厂的岁月变迁。雄伟的高楼大厦,笔直宽阔的马路,高档的商场影院,满街香飘的饭店……走进爱建社区,繁华景象扑面而来,充满现代气息。不过对于老哈尔滨人来说,这里是“三十六棚”,这里是车辆厂,这里是哈尔滨工厂文化的发源地,这里更饱含着几代产业工人的强国梦。

哈尔滨车辆厂,红色大厂的永恒记忆 

    红色大厂

  对于哈尔滨车辆厂退休职工杜志新来说,他记忆中的车辆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红色大厂。始建于1898年6月的车辆厂,是沙俄侵略者在我国东北修筑中东铁路时建立的附属工厂。建厂初期,中国工人居住在哈尔滨最大的贫民窟——“三十六棚”,因此,这里曾有“三十六棚”铁路工厂之称。解放以前,这里历经沙俄统治、中苏合办、日伪统治和国民党一度接收几个阶段,饱经沧桑。

  早期的中国工人,受尽沙俄和日伪侵略者欺凌,工厂还多次遭受松花江洪水侵袭和鼠疫灾情。然而,天灾人祸并未让中国工人丧失斗志,反而激发出他们强烈的爱国热情。早在1907年,哈尔滨车辆厂工人就组织参与哈尔滨各界人民万人集会,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1918年,这里成立中国工人最早的工会——工业维持会,此后两年间,车辆厂工人先后组织了4次中东铁路大罢工:1925年,“三十六棚”地下党支部成立,我国很多工运领袖,如马骏、罗章龙、吴丽石、刘少奇、郭隆真等人,都先后来到“三十六棚”地区指导工人斗争。当年的哈尔滨车辆厂,经常能听到嘹亮的《国际歌》声在厂区上空飘荡。

哈尔滨车辆厂,红色大厂的永恒记忆 

  1946年4月28日,哈尔滨解放,哈尔滨车辆厂回到人民的怀抱。解放战争开始后,全厂职工承担了繁重的修理机车车辆、建造军工产品和战备工程等任务。1947年1月,为了支援前线和巩固东北根据地,保证千里运输线的畅通无阻,哈尔滨车辆厂组织一支架桥队伍奔赴佳木斯,抢修在战争中毁坏的佳木斯大桥,经过3个月的奋战胜利完成了任务。建国后第一部电影《桥》,记录的就是哈尔滨车辆厂这段光荣的历史。1948年9月,为了迎接全国战略大反攻的辽沈战役,中国第一支铁道兵部队成立,哈尔滨车辆厂积极响应“人民解放军打到哪里,火车就开到哪里”的号召,选出60名优秀工人输送到铁道兵部队。1950年为了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号召,哈尔滨车辆厂又投入到支援朝鲜战争的洪流中。

    金色大厂

  在杜志新的眼中,哈尔滨车辆厂也是一座金色大厂,有着辉煌的履历。1946年12月,陈云曾经专程来到哈尔滨视察车辆厂。此后,多位国家领导人和重要人物到过哈尔滨车辆厂。

  1949年,哈尔滨车辆厂为毛泽东主席制造了一辆专用公务车。1950年2月27日,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访问前苏联归国途中,抵达哈尔滨视察。他们利用在哈尔滨短暂停留的18个小时时间,来到了哈尔滨车辆厂,听取了当时松江省和哈尔滨市领导的汇报,并在下塌的颐园街1号(现革命领袖视察哈尔滨纪念馆)为哈尔滨人民题写了“学习”“奋斗”等词句。毛泽东说:“这是我们自己的工厂,虽然设备陈旧,也要利用和保护好,因为今后的工业发展就是靠这做基础了。”他还强调,“哈尔滨是全国最早解放的大城市,这个工厂是哈尔滨最大的工厂,你们应该给全国工厂做出榜样”。

哈尔滨车辆厂,红色大厂的永恒记忆 

  同年4月,宋庆龄、林伯渠、罗叔章等人来哈尔滨车辆厂视察,并接见了苏方厂长赫里捷维赤,与工厂的中外主要领导合影。同年5月,刘少奇副主席也来到哈尔滨车辆厂。1975年,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来到哈尔滨车辆厂考察。1987年,时任铁道部部长丁关根来到哈尔滨车辆厂考察指导工作。

  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注下,哈尔滨车辆厂这座中国近代工业的先驱和摇篮,涌现出了苏广铭等一批先进模范人物。1959年11月8日,在全国群英会上,周恩来总理亲切接见了劳动英雄苏广铭。当哈尔滨人看到一列列披着大红花的火车从厂区开出,送到全国各地时,作为哈尔滨人都有一种民族自豪感。可以说,哈尔滨车辆厂曾经是这座城市的骄傲。

    暖色大厂

  对于曾经在这里工作和生活的老职工和家属来说,哈尔滨车辆厂更是一座暖色大厂,见证了工厂的辉煌和一个个家庭的发展壮大。

哈尔滨车辆厂,红色大厂的永恒记忆 

  老职工杜志新告诉本报记者,车辆厂最多时有锻冶、组装、车修、机械、铸钢等17个车间,能生产加工各种机械零部件。“围绕各个厂区的机车铁路沿长线有好几十公里,好几台机车的编号至今仍刻在我的记忆里。工厂最辉煌时有正式职工7000多人,家属工厂职工3000多人,是名副其实的万人大厂。每次上下班时间,工人们或步行或骑自行车从工厂的一门和三门涌出,非常壮观。如今每次走到爱建社区,昔日车辆厂内锻冶车间的火热场面历历在目,组装车间的繁忙景象如在眼前,总能让人触景生情。厂领导围坐在几张小茶几旁召开会议的温馨画面,科技人员夜以继日工作的敬业影像,如今仍时时在眼前浮现。”

  杜志新说,曾经的哈尔滨车辆厂是职工和家属的乐园。工厂周围是家属区和职工宿舍区,有自己的医院、电话站和液化气站,有专用澡堂子、体育场、图书馆和文化宫,也有托儿所、幼儿园和技工学校,还有自己的通勤车,开通好几条线路。当年哈尔滨车辆厂的职工文化生活非常丰富,工厂每年举行一次文艺汇演,职工体育运动大会年年举办,拔河比赛、广播操比赛也是日常节目。舞会、读书演讲和歌咏比赛等职工喜闻乐见的活动更是经常举办,针对女工健康的健美操像今天的广场舞一样普及。夏天,很多职工下班后也不肯回家,在体育场看车辆厂足球队与全市其他单位和工厂足球队的比赛;冬天,体育场变成冰场,职工和家属在这里滑冰、打冰球。车辆厂靠近江边,夏天,工厂的船就停在江边供职工游玩使用,帆船队、游泳队也经常组织江上活动。由于工厂太大,各部门各车间经常自行组织职工和家属共同参加的野游活动,这些快乐的时光至今让人难忘。

哈尔滨车辆厂,红色大厂的永恒记忆 

  哈尔滨车辆厂老劳模苏广铭之子苏荣庭告诉本报记者,小时候,父母带着他们三兄妹住在“三十六棚”,家里的住房是一屋一厨的平房,有个小院,院内有棵大柳树。每到夜晚家家户户升起袅袅炊烟,火车隆隆地拉着汽笛通过,感觉地皮都在颤抖。“小时候我最喜欢去车辆厂文化宫,那里经常有文艺演出,包括京剧演出。当然,我最想去看电影。那时的工厂条件非常艰苦,像父亲这样的老工匠没有多少文化,完全靠着刻苦钻研精神,成为一代大工匠,车铣刨磨无所不通。建国初期,机械制造相当于工业的发动机,很多工匠的儿女都以接父母的班为荣。虽然我们三兄妹都学有所成,但是受父亲影响,我大学选择了机械制造专业。”

  对于普通的哈尔滨人来说,他们更难忘哈尔滨车辆工厂于1956年为哈尔滨儿童制造的第一代儿童列车,对1984年这里设计制造的“少年号”儿童列车更是记忆犹新。随着时代的发展,哈尔滨儿童列车已经渐行渐远,但每次在儿童公园看到停在那里的儿童列车,市民心中马上会浮现出哈尔滨车辆厂。

    褪色大厂

  十几年前,在哈尔滨市城区环境改造的大潮中,哈尔滨车辆厂被收购拆迁,原地建起了商业住宅新区,工人们住进了新建的高楼大厦,工厂原有锅炉厂的烟筒已经消失,不再“冒烟”的车辆厂区域没有了雾霾,也少了一些厚重在历史。锦湖公园里矗立着的毛泽东塑像,碑文篆刻着“滚滚松花江,淘尽大英雄”字句,似乎也在诉说着已经退出哈尔滨城区的车辆厂的悲凉。对于一座有着侨民文化和红色印记历史的城市来说,哈尔滨车辆厂的消失,无异于大工厂文化的褪色。

哈尔滨车辆厂,红色大厂的永恒记忆 

  苏广铭的儿子苏荣庭说,父亲当年用过的机床如今不知传到哪去了。老职工杜志新说,动迁时很多机床被卖掉,太可惜了!“建于1903年的铸造车间有5层楼房那么高,里面有火车道和牵引车,当年电影《桥》的一些内景就是在这里拍摄的。这个百年历史的老车间原计划是要保留下来的,后来却在一夜之间被拆除了。如今工厂没了,我每次走到那里都跟丢了魂似的。虽然建成了一个现代化社区,却让哈尔滨的历史缺了一页。”

  网名“付竹旅行”的一位哈尔滨市民写道:原车辆厂机修车间的厂房被保留下来了,里面布置成了冰雪文化展以及火车发展和厂史展览。厂区里惟有的一棵百年老榆树,似乎还在诉说着车辆厂百年的历史。一段铁轨和一辆蒸汽老机车作为文物保留下来,成为了这里一个人文景观。不多见的典型的俄罗斯工业产物的水塔和大烟筒还依然矗立在原厂区里,让人有一种怀旧情结。一个老厂,一段历史,记录着时代的变化,留下的是永恒的记忆。

文章来源:   作者:
分享到: 0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信箱Mail :dmhlj@sohu.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dmhlj@sohu.com

关于我们

黑ICP备15006614号 哈公网安备2301000200443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者证件号 : 黑B2-20160070

黑新网备 许可证编号:2332015001

关注我们
  • 最美龙江微信号

0.093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