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

往事回味:关于老哈尔滨人的那些过年轶事

发布日期:2017-02-04

 

  这张民俗风情画选自画册《老明信片中的黑龙江》。沦陷时期,无论日子如何艰难,哈尔滨人过年总要吃顿饺子。

  哈尔滨无霜期短,一般来说,哈尔滨人过年,从“腊八”就开始了,民谚有云:“小孩小孩你别哭,过了腊八就杀猪”,一直延续到二月初二,过年方算落幕。

  发轫于金的哈尔滨春节年俗

  《满族民俗史》记载,哈尔滨地区的女真人,在辽代尚不知“年月岁时”,仅有“青草几度矣,有草一青为一岁”的概念,所以,也就没有固定的节日(包括春节)。到上京府(哈尔滨阿城)金完颜阿骨打兴起时,受汉族文化熏陶,哈尔滨地区才逐渐有了节庆的习俗,开始以农历正月初一为一年之始,叫正旦,也称元旦。金的皇帝在正旦受贺,仪式相当隆重。民间亦庆祝正旦节,长辈上坐,儿孙在下行礼、敬酒,祝贺健康、长寿。自民国以后,才有了“春节”之称。

  哈埠设治后春节风俗始有特色

  随着1905年哈埠设治,闯关东的汉族人来到哈尔滨,哈尔滨的春节风俗有了自己的特色。

  过年,是指从除夕到正月初一,所谓“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实际上,哈尔滨过春节,并不是从大年初一开始的,而是进了腊八就启幕了。满族人家的年猪,多在“腊八”后宰杀,所以民谚有云:“小孩小孩你别哭,过了腊八就杀猪”,并有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腊月“二十八贴花花”的民谚。正是: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道里区志》记载,哈尔滨人很看重过小年。腊月二十三这天,家家户户都要举行祭灶仪式,人们在灶君神像前供上蜜糖,送灶君爷“上天”。人们如此尊重这位灶君,只为他能“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迎新”之意,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一律扫地出门。

  腊月二十七“杀年鸡”。腊月二十八“把面发”,有蒸馒头之风俗。还要包冻饺子、熬皮冻、烀肘子、酱牛肉等。

  腊月三十(小尽二十九)夜晚为除夕之夜。这一夜,全家欢聚一堂,通宵守岁。午夜零时,家家放鞭炮、到外面去“接财神”。午夜过后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

  春节最讲究的还是一个“吃”字。哈尔滨人的年夜饭,一般人家要炒8个、10个、12个或16个菜不等,多取偶数,寓意成双成对。年夜饭的主角无非是鸡鸭鱼肉和蔬菜,但必须有鱼,取意年年有“余”。还要有鸡,意为大吉大利。哈尔滨人喜欢喝酒,所以年夜饭必备酒。过去是喝白酒,上世纪60—70年代增加了啤酒,现在大多人家是“色白啤”都上,所谓“三种(音中)全会”。

  年夜饭还必须有饺子,所谓“谁家过年不吃饺子”。不在一起住的孩子,都会赶回父母家里,除夕围坐在一起包饺子。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

  初一,走亲戚看长辈;初二、初三,结婚的女士回娘家;初四,串门看朋友;十五有逛灯节(冰灯)、闹元宵等习俗。诸如此类的春节年俗活动,一直要延续到正月十五,农村过年一直持续到二月初二。

  解放后,为破除迷信,人们过小年都不供奉灶王爷了,但仍有“过小年”的习俗。从这一天开始,家家都要包冻饺子,蒸馒头,做豆包以及杀猪宰牛羊购买副食,以备春节食用之方便。

  节前,人们还要进行年货采购活动,将过年的吃喝用度,都陆续买回来。过春节时,人人都要穿戴一新,特别是孩子。上世纪70年代,哈尔滨有些商家,春节前还要开展送货上门活动。

  解放前穷得“年关”难过

  沦陷时期,每到春节前后,都有“治安强化运动”,大肆逮捕抗日志士和无辜市民,1935年,伪警厅和日本宪兵队联合组织的“治安肃正委员会”,一夜间就偷偷塞进冰窟窿里50余人。据《滨江时报》所载,1938年春节前后,“哈尔滨警宪联合出动,以哈尔滨为中心,检举了482名(反满抗日人士)”。解放前,每至“年关”,哈尔滨的当铺都会排起长队;红十字会的粥厂挤满了嗷嗷待哺的孩子和老人;债主也在年前进行催“阎王债”,逼得欠债户投环上吊;还有的流浪者无处栖身,冻馁而死于街头巷尾。

  地下党智用拜年“贺柬”

  解放前哈尔滨许多商号,拜年的方法很特别。每至春节,他们都会在商号门前,悬挂起带有“恭贺新禧”字样的纸箱,便于拜年贺柬的投放。我地下党以这种纸箱为掩护,在春节期间进行革命宣传。1931年春节前夕,地下党借机将正面印有“恭贺新禧”、背面印有革命传单的贺年卡片投进纸箱。据东省特别区警察总管理处写给特区行政长官的报告称,哈埠一般商号在这一年的旧历年间,大都会在纸箱内发现这类贺柬,不仅市区内,就连水上警察厅背江子派出所管区内的船坞附近,也都发现了这样的贺柬。敌人看后惊恐万状,急忙通令各区警察署,“传谕商民,撤除纸箱”。敌伪警察在背江子船坞附近发现的那张地下党贺年片,纸质优良,大小适度,正面红纸黑字,背面《中国革命十大纲领》内容,是油印上的,笔迹俊秀。这次活动规模庞大,组织严密,敌人事前并不知情。

  伍连德春节巧放爆竹驱鼠疫

  春节期间,哈尔滨千门万户都要燃放爆竹,不仅除夕夜放,初一、初五也放,人们把燃放爆竹作为欢度春节的重要习俗之一。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噼啪作响的鞭炮和人们暖融融的心情交织在一起,给人们带来了欢乐和温暖。这一习俗,在1911年春节被防疫专家伍连德驱逐瘟疫时被巧妙地利用。这年1月31日,是大年初一,由于哈尔滨鼠疫流行,傅家甸(道外)已经有1/4的人染上鼠疫死亡。为了防止疫病传染,朝廷批复了伍连德的奏章,傅家甸(道外)得以实施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火葬。哈尔滨防疫总部为此下发传单,号召大家燃放爆竹,冲去晦气。其实伍连德提倡这件事,是出于科学的考量,爆竹里的硫磺有消毒的功效,能将笼罩在傅家甸上空的死亡空气驱走。说来有些神奇,自大年初一这一天起,哈尔滨与瘟疫角力的天平终于发生了倾斜,当然主要是得益于伍连德科学的防疫措施,这一天傅家甸的死亡人数从183名下降为165名,“此后日渐消减”,再也没有回升过。1911年3月1日午夜,鼠疫死亡人数为零。几日后,鉴于鼠疫死亡人数连续多日为零,防疫委员会宣布解除对傅家甸的隔离。

  春节梨园“封箱”道台府“封印”

  哈尔滨戏剧界自上世纪初有了自己“舞台”以来,年年除夕前都举行“封箱”活动。

  每年农历12月中旬以后,戏班都要演出本年度的最后一场戏。演出后,年关在即,要祭祖师,名曰祭神。是日,由戏园恭抬祖师爷至饭庄,行间用乐器前引。到饭庄后,全班烧香施礼,礼毕聚餐,饭毕送驾,仍用原乐器前引,将祖师抬回原处。礼毕后将各种演出用具整理归箱,贴上“封箱大吉”的封条,曰“封箱”。“封箱”之后,便不再演戏,至来年“开台”以前,不得开箱。

  1932年的“封箱”活动晚了些时日,到了旧历除夕夜,哈尔滨戏班子才实施“封箱”大礼。哈尔滨几个有名望的舞台还安排了春节期间的演出,海报贴满了大街小巷,名角有:曹宝义、筱宝义、蓉丽娟、李万春、李兰春、黄宗宝、刘汉臣、孟力君、吴瑞兰以及评剧演员筱桂花等。没想到,除夕夜日军侵占了哈尔滨,“封箱”再启的哈尔滨梨园,进入了苦难岁月,许多名角被迫害,有的女名角还被汉奸霸占。

  清末时期的春节,哈尔滨官府还有封印活动。滨江道台府过大年封印礼,一般在腊月二十左右举行,届时,官印被放入红木雕刻的印匣,再用一块杏黄色的布将印匣包裹起来,打上印结。封印代表正式进入年关,一直到正月二十左右启印,其间不再另行办公。封印时,道台亲自燃香烛、敬供奉,磕头如仪。印结表面很牢固,启印时须单手一抖打开印结。印结不准打死扣,更不准用两只手去解,那样会被认为是不吉不利的。启印时,如果监印官抖得漂亮,会得到道台大人的赏赐。

文章来源:微哈尔滨   作者:
分享到: 0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信箱Mail :dmhlj@sohu.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dmhlj@sohu.com

关于我们

黑ICP备15006614号 哈公网安备2301000200443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者证件号 : 黑B2-20160070

黑新网备 许可证编号:2332015001

关注我们
  • 最美龙江微信号

0.109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