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

一个画家和一座城市

发布日期:2019-09-13

水彩画家王焕堤伴随哈尔滨城市的变迁,一路走来,风雨漂泊,厚积薄发,最终在哈尔滨的老建筑上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归宿。他用忠诚、挚爱描绘自己心中的城市,也用悲悯和热血温暖冰雪。
他被誉为这个城市的一张难得的名片。

 

记得第一次在微信上阅读焕堤先生的作品,是几年前一个凛冽冬天。我在微信朋友圈里看见一篇文图并茂的《时间深处是故乡》的专题文章,打开一看,满目的画作都是老道外的画面:庭深的院落,逼仄的长廊,歪斜的楼梯,风蚀的门窗,摇曳的小花……虽然院落或者居室进出不便,杂乱,拥挤,肮脏,但这些建筑的斑驳姿容,难以掩盖巴洛克建筑曾经的风华绝代:或雍容,或秀挺,或傲然,或妩媚……特别是配图的文字,讲述的都是作者在老房子的故事,质朴,亲切,平静的文字下面,是难以抑制的对往昔的感怀和回味。
可以说,很少有过这样勾魂的阅读体验了。不经意间,泪水便打湿了我的眼睛。

 



《哈尔滨水彩笔记》是以第一人称书写的忆旧散文,讲述的是焕堤先生难以忘怀的生活经历。全书约14万字,共109篇文章,大抵是千字的小品文。每篇文章相应配上水彩写生作品,近150幅。这种自写自画书籍虽然不是首创,但画作是哈尔滨的民居街景,文章写的是哈尔滨的往事,画文契合,浑然一体。尤其是那些朴素文字,短小精炼,情真意长,大有返璞归真的意味。



王焕堤  《哈尔滨市第十八中学当年的操场》   47×33cm  2015年


水彩画的兴起,源于18世纪到19世纪的欧洲尤其是英国多位水彩画家们的丰硕成就。上个世纪初,水彩画进入中国,在归类上把水彩画划到西洋画的范畴,是根植于各艺术院校的“学院派”画种。


王焕堤   《西十四道街的武术馆》  47×33cm   2015年

由于哈尔滨中西合璧的人文历史,“西化”与“西画”也因此成为哈尔滨的人文风景,也因此促成了焕堤先生青少年时代和水彩画的渊源,得以在十几岁的时候就读于当时的哈尔滨艺术学院附中。其时,坐落于哈尔滨蜚声中外的中央大街南端一座俄罗斯建筑里的艺术学院是黑龙江艺术教育的最高学府,是培养戏剧、美术、音乐人才的摇篮。难得的是,当时附中与本科生同在一幢楼里上课,拥有共同的图书馆。这样,除了美术课的正规学习,图书馆丰富的藏书让豆蔻年华的焕堤先生得以吸吮其他艺术的营养,将文学、戏剧、音乐的熏陶和感受潜默移化到美术创作之中。这也使焕堤先生水彩作品中,似乎有着戏剧一样的故事,有着文学氤氲的弥漫,也有着旋律的流淌与宣泄。这种其他艺术的渗透和素养,正是画家更高品位的再塑过程。

鄙人认为,焕堤先生能在水彩画领域取得这样不凡的成就,功在他对水彩画的内涵发掘上,即从确定主题到提炼,到意蕴与韵味的营造,再到“水”与“彩”的拿捏和把握上。这有点儿像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意思,千变万化的水彩,反过来说,也是从繁到简的过程,但能达到这样境界,似乎需要对哲学的参悟。

王焕堤   《升平街上的老院子》  47×33cm   2013年

由于哈尔滨的历史成因,水彩画和其他外来的油画、版画、水粉画一样,有着广泛的基础和拥趸。在这样的艺术氛围里,描绘哈尔滨风光景色便成为哈尔滨美术界的一种传承。只要是西洋画,哈尔滨荟萃欧洲各种风格的老建筑以及四季分明的风景,便是永不衰竭的题材。这样一来,画哈尔滨的画家代代相传,优秀画作异彩纷呈,但若论总体打造,包括创作数量、创作体系、规模影响等等,我个人认为,焕堤先生是位于前列的。可以说,哈尔滨的老房子,不论是公共建筑还是私人洋楼,不论是乡间别墅还是市区民居,几乎都让焕堤先生画遍了。他的水彩画,是现代的水彩艺术,表现出清新、透明、湿润、流畅、欢朗的水彩画效果,其刻意表现的“风景中的风景”老房子,达到了浑厚、粗犷、劲拔等扣人心弦的境界。这如同摄影的镜头拉近,将建筑作为主体的放大乃至特写,那种雕塑般的厚重肃穆,凝聚了时间与空间,使传统的风景画在观赏的刹那间陡添了爆发力,冲击着你的视野,敲击着你的心窗,撞击着你的灵魂……

王焕堤  《田地街47号》  47×33cm    2011年

焕堤先生之所以能够形成他自己的绘画语言风格,当然和题材选择大有关系。他的哈尔滨题材从风景到建筑再到道外的三部曲,最终将心血归宿在老道外民居上。而且,他创作老道外的时间定格,正是老道外巴洛克大面积的拆除和改造的节点上。我们可以通过他老道外的画作感受到他对建筑保护杜鹃啼血般的呼唤在一种爱恋、热恋、苦恋的乡愁中定格,从而使他的老道外成为已经消逝但会永恒的瞬间……

王焕堤  《桃花巷的水楼子》  27×19cm  1963年

实际上,水彩画在题材选择方面是十分广泛的,大自然为我们呈现出无比丰富而生动的色彩,无论是温暖绚丽的阳光还是深沉辽阔的海洋,无论是明媚斑斓的花木还是清冷阴霾的云朵,无不唤起艺术家内心的色彩冲动和表现欲望。焕堤先生也和那些钟情于大自然的画家一样,永远不知疲倦地通过他描绘的哈尔滨来表达心中的家乡。这些喷发暖流的色彩,就是一位画家对一个城市的感恩回报。

3

一座城市对于一位画家当然重要,一位画家对一座城市也很重要。作为一座城市,更应该懂得这样的画家的价值,珍惜这样的画家的作品。一个城市有这样的画家,就为这个城市画出了精美的名片,应该说是这座城市的幸运。

王焕堤  《雨巷》
焕堤先生出身贫苦,父亲早逝,他和母亲还有一个姐姐相依为命。他的家,相继在道里、道外、南岗三个区迁徙。他们住过巴洛克的大杂院,住过小洋楼的筒子间,也曾失离居所,借住栖身。所住之地,贫富相邻,华洋混杂,深谙城与人个中三味。从哈尔滨的“味道”来看,大概只有在这三个地方生活过的人才会对哈尔滨的神韵、时运、底蕴有刻骨铭心的感受,画笔才会应心得手,释放出一个经过深刻思考,经过客观映像,经过提炼升华的哈尔滨。


王焕堤  《晨光中的市场》
如果说哈尔滨这个城市对在此成长的焕堤先生有什么惠顾,就是让他这样的穷孩子也能得到欧陆风情的熏陶,收到了一份艺术上的馈赠。

王焕堤  《霁虹桥晨曦》   48×33cm    2014年

其实,所谓中华巴洛克,其外观荟萃了欧式建筑的装饰和风格,“中华”则是这些建筑的格局清一色的是中国古典的天井式设计,楼内各处的通道,大都是墙体伸出来长廊,楼梯建在院内,长廊上方的长檐以及各种图形的木方与木板围成的栅栏,构成了天井院落的一道景观。

王焕堤 《道外北六道街大院》  47×33cm   2013年

这些天井院落一直是焕堤先生不能割舍的题材,充斥在他的多幅画作之中。只是,当年有序整洁、花草簇拥的院落,随着大量人口的涌入,原来一家的住房被分割成好几家居住,院内的空地也都见缝插针地盖起了各式各样的“偏厦子”,中华巴洛克连同它的天井一落千丈满目疮痍。

王焕堤   《北三街口的老院子》

这些,在焕堤先生作品中的再现,让我们领略世事风雨和人生飘零。这样的画面,画作的“写实”与“叙事”功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很多人在焕堤先生的作品前思绪涌动,正是这种阅读体验产生了强烈共鸣的结果。

王焕堤  《电车街》  19.5cm×26cm   1962年
焕堤先生的水彩作品踏出了自己的独特创作路径,以毕生求索和执迷的代价,在晚年奠定了自己在中国水彩和黑龙江美术界的影响和地位。他以自己成功的范例,完成了水彩以小见大,小画幅成为大制作的逆袭,其作品焕发出的巨大的感召力和震撼力,不能不说是当代中国画坛值得关注、研究的现象。


王焕堤  《大安街87号》   47×33cm   2014年
哦,真的,只有在时间深处,才会游走在心灵的故乡……


作者简介


曼陀罗,本名张永德,摄影、美术评论家,报告文学作家。曾任《黑龙江画报》主编,后供职于黑龙江美术出版社。现退休。




文章来源:大美黑龙江   作者:曼陀罗
分享到: 0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信箱Mail :dmhlj@sohu.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dmhlj@sohu.com

关于我们

黑ICP备15006614号 哈公网安备2301000200443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者证件号 : 黑B2-20160070

黑新网备 许可证编号:2332015001

关注我们
  • 最美龙江微信号

0.109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