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人,隐身在“俄侨”中的独立存在
长期以来,波兰人在哈尔滨做的很多事情都被当成是“俄罗斯人”所为,这是由当时的时代大背景决定的。原来,十八世纪末,波兰领土被沙俄、普鲁士和奥地利瓜分,所以当时的波兰人没有独立的侨民身份,多以俄国或其他国家侨民的身份进入哈尔滨,其中很多供职于俄国人的公司。所以学者在研究哈尔滨俄侨史时,一般也会把波兰纳入研究范围。
根据波兰学者彼特拉夏克·玛尔戈让塔的研究,波兰人最早进入哈尔滨是在1897年,工程师尤戈维奇被俄方任命为中东铁路总工程师。波兰侨民在哈尔滨的人数仅次于俄侨,哈尔滨的地方文献对此的记载是:“1928年,波兰侨民达735人。1931年,1090人。1935年,1112人。1939年,在哈尔滨市的波兰侨民还有1034人。”
还有一个情况就是有一些波兰籍的犹太人,他们虽然拥有波兰国籍,但是其生活的中心却是在犹太社区。在语言、宗教、生活习惯等方面,波兰人与俄侨完全不同。在宗教节日到来的时候,波兰侨民会唱圣歌,往松花江里放漂绑上蜡烛的花环。许多哈尔滨人会在这一天专门上街,观赏这种非常漂亮的仪式。按照波兰侨民卡伊丹斯基的回忆,波兰人在哈尔滨有着完全独立的社区。哈尔滨先后出现过20种波兰报刊,时至今日,在皇山公墓,众多的俄侨公墓中有10位波兰人墓地,仅凭外观便可很容易辨认出来。
聋子街,已经消失的波兰人“据点”
聋子街在哈尔滨已经是历史名词,现在这个位置叫凤翥街。100年前,这里是波兰人聚会、生活的地方。波兰人大多信奉天主教,所以第一批波兰人来到哈尔滨后,就修建了圣约瑟芬教堂和乌尔苏拉修女会。波兰驻哈尔滨领事馆的前身是“波兰之家”,位于聋子街21号,于1907年成立,原“鲁特琴”音乐协会与之合并,下属的波兰红十字会、波兰工商业发展促进会、同级委员会、青年联盟也在此办公。
波兰之家大楼始建于1912年,最初只有一层,一年后扩建为二层,1920年扩建为三层。同年波兰领事馆成立。1928年6月1日波兰驻哈尔滨领事馆迁至阿什河街与一曼街拐角处并正式开馆。领事馆开馆那天,在中东铁路俱乐部举行了盛大的招待会,中外来宾济济一堂。第一任领事为莫尔古列茨。
历任波兰领事在哈尔滨从事外交工作的过程中,也成为中波文化的使者,其中一任领事西蒙诺列夫斯基回到波兰后出版了很多关于中国文学的著作,将中国古典文学介绍到东欧。波兰领事馆于1942年被日伪当局封闭,最后一任领事利结夫斯基及馆员均被遣送出境。如今故地重游,已经找不到当年的领事馆老楼。
显克微支中学,直通波兰大学的名校
波兰侨民在哈尔滨创办了三所本民族的教育机构,其中最有名的是显克微支中学,本报报道过的卡伊丹斯基也毕业于这所中学。显克微支是一位波兰著名作家的名字,中学时代,因不满沙俄对学校的管辖,显克微支愤然离校。中国的小学课本曾收录他的小说《小音乐家扬科》。
显克微支中学的毕业生回到波兰后,可以不参加升学考试直接升入波兰的大学。学校采用中波双语教学,师资队伍藏龙卧虎,有很多有造诣的学者;学校的课余文化生活也丰富多彩,重视素质教育,学校开展了青年联盟和童子军活动,学校的冰球队战绩显赫,多次获得全国冠军。
显克微支中学的校友也星光灿烂,有著名作家、设计师,也有供职于麻省理工等世界顶级名校的教授,很多都是各个专业领域的权威学者。也许是因为波兰侨民的总体受教育水平较高,当年俄国管理当局对其采取比较宽松和善意的立场。许多波兰侨民不仅在中东铁路管理局内占据重要岗位,也在市政管理方面得到重用。直到1943年,显克微支中学才关闭。
慈善而正义的“波兰哈尔滨人”
依托教会,波兰人在哈尔滨做了很多公益事业。1918年,哈尔滨波兰孤贫儿童福利院成立,地址在傅家甸正阳大街(今道外区靖宇大街),分男生公寓和女生公寓。
哈尔滨史志记载:“波兰慈善会于1920年成立,设于今南岗区龙江街,代表人为于那克日特克夫司格亚。以收养救济波兰残疾人和贫民为目的。设收容所一处,收容残疾人40余名,免费食堂1处,每年供给贫民午餐约1.4万份。经费靠会员会费、慈善晚会收入,每年收支约在6000元左右。”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军占领波兰,在哈尔滨的波兰青年义愤填膺,志愿去法国参加反法西斯军队。他们于1940年5月从哈尔滨出发,经上海前往巴黎。由于法国沦陷,志愿者们被迫在贝鲁特登岸,加入波兰卡尔巴茨步兵旅。在哈尔滨长大的格洛霍夫斯基兄弟也双双投笔从戎。2009年,法国驻美国旧金山领事为马里安·格洛霍夫斯基颁发了法国总统授予的荣誉勋章,美国很多大媒体都报道了他投身法西斯战争的往事。
人已去,印记永恒
日本侵略军占领中国东北以后,波兰领事馆被撤销,日本当局同意成立波兰侨民托管委员会。抗日战争末期,所有在哈尔滨的外国侨民都奉命携带和住所门上的号码一致号码牌,俄侨的号码牌是白色的,波兰侨民的号码牌是黄色的,而且上面写着 “波兰人 ”。
1949年,波兰政府组织从哈尔滨疏散了约1000名波兰侨民。到 二十世纪60年代,在中国还有大约100名波兰侨民。1993年,最后一个波兰侨民、77岁的爱德华·斯托卡尔斯基回到波兰。至此,波兰侨民在哈尔滨的故事画上了句号。
可是他们为这座城市留下的记忆却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圣·尼古拉教堂、老哈尔滨火车站、第一松花江大桥,这些宏伟建筑的设计者,老巴夺香烟、阿什河糖厂、松花江面粉厂,这些驰名商标的创立者,以及著名的颐园街一号——这座漂亮私邸的原主人,都来自波兰。波兰人在哈尔滨从事的职业中,很大一个比例是医生,他们建立了哈尔滨第一批医院和诊所,也有一些侨民在近郊养殖奶牛。哈尔滨早期市公议会代理会长也是波兰侨民——埃乌格纽什 ·德诺夫斯基。波兰哈尔滨人里还出了一位好莱坞影星西贝尔卡斯顿。
与此同时,这些侨民回到波兰以后,也保留了很多“中国东北人”才有的生活习惯,本报会在以后陆续报道。如果你有时间,可以去黑龙江省博物馆看展览,了解这群曾经生活在我们这座城市的特殊“市民”。
俄讯
热点
旅游
信箱Mail :dmhlj@sohu.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dmhlj@sohu.com
最美龙江微信号
最美龙江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