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览

当前位置: 首页 > 博览

怪事有因:海昏侯墓中的千年奇香从何而来

发布日期:2017-09-13

  一般地说,在墓葬的考古挖掘中,能够闻到各种腐败、霉烂、潮湿甚至腥臭的气味,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海昏侯墓深埋在地下15米左右,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然而在考古挖掘时,人们闻到的却是阵阵奇香。面对这座千年古墓,不闻腐物臭,但吸奇异香,岂不是咄咄怪事吗?寻着这股奇香,人们不仅可以看到海昏侯刘贺生前爱香用香的嗜好,而且还能够了解到汉代高度发展的香文化。

  一、古墓奇香探源

  海昏侯墓中的香气,非同寻常,确有它的奇异之处。

  一奇:很多人都闻到了香味。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海昏侯墓考古队领队杨军,是进入海昏侯墓盗洞中的第一位考古人员,他曾经介绍说:“从那个14·8米深的盗洞垂直而下,最让我难忘的,就是进入古墓后闻到的味道。”“一下去,一股香味扑面而来。”“下到墓室里,我又闻到了一股浓郁的木料香气。”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徐长青在查看盗洞时也说:“我看到的是一些被电锯撕裂的椁板,看上去年轮密集,还散发出浓郁的松香味。”其实,早期参与海昏侯墓挖掘的许多考古人员,都以职业的敏感闻到了古墓中散发出来的阵阵香气。

  二奇:谁也说不清是何种香味。海昏侯墓中的香味儿,除了容易辨别的松木的香味外,还有什么香味儿呢?或者接近现代哪种香水的味道呢?对于这个问题,谁也说不清楚。人们对于香味的准确辨别,要比对酒味、醋味的辨别困难得多。杨军回忆说:“那是一种很好闻、也很奇特的香味,我从来也没有闻过这样的香气,也说不清是木料还是香料的味道。”“我到现在都一直记得这股香气。”这就说明海昏侯墓中的香味,不是一两种香味,也不完全是从木料中散发出来的香味,而是由多种香味混合起来的味道。

  三奇:这股二千多年前的香味持续竟达二三年之久。一些早期进入墓室的考古人员说,他们所闻到的香味,持续了两到三年,久久不散。直到对主墓进行发掘后,才逐渐散发殆尽。试想,如今的人们竟然能够从古墓中闻到二千年多前的香味,这难道不是人间奇迹么!如果刘贺大墓没有被盗墓贼光顾,因而也没有进行抢救性挖掘,那么,这股香味也许还会存在二千年、三千年甚至更久,这是不用怀疑的。

  其实,从大的方面分析,海昏侯墓中的香味来自三个方面:

  一是来自建造椁室的各种木料。建造海昏侯墓使用的都是生长几十年、上百年甚至几百年的大料,无论是老楠木、老樟木还是老松木,都可能长期散发出楠香、樟香和松香味儿。事实上,许多香料就是用带有香味的木材制成的。

  二是来自对棺椁和尸体的防腐处理。汉代未央宫中有一座椒房殿,是皇后的殿室。《千秋传》曰“椒房,殿名,皇后所居。以椒和泥涂壁,取其芳也千秋。”这里的椒,指的是四川的花椒,多子而芳香,是升阳之香药。古人取能够生发阳气的川椒等香药配伍后,磨成细粉、和成膏状涂于墙壁和梁柱上,达到防虫防蛀、保健养生的目的,当然还含有多子多孙的寓意。海昏侯墓地处南方,闷热潮湿,蚊虫较多,采用香料处理棺椁和尸体,达到驱虫、杀毒、避邪、掩盖异味的目的,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三是来自墓中使用的各种香料。作为汉代的王公贵族,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各种香料,是一件非常普遍的事情。按照汉代“事死如事生”的丧葬理念,刘贺的家人会把他生前使用过的各种香料以及香炉、香囊、香袋,统统埋入坟墓,让他继续享用,自然也增加了墓中的香味。

  至于刘贺大墓中各种香料的成分、来源、数量、质量、配比、作用等更精确的信息,还需要在考古发掘的基础上,作更加具体的定性、定量分析和研究。

  二、汉代的香文化

  人对香味的喜好,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天性。中国是最早使用香料的国家之一,人们用香的历史已经超过三千多年。远古时期的燎祭,就包括点燃带有芳香的草木祭奠逝者。相传“黄帝使百辟群臣受德教者,皆列珪玉于兰蒲席上,燃沉榆之香,春舂杂宝为屑,以沉榆之胶和之为泥,以涂地,分别尊卑华戎之位也。”中国古代有五臭(xiù)之说,《黄帝内经》记载这五种基本气味是:臊、焦、腥、腐、香。据统计,《诗经》305篇中共提到植物178种,其中芳香类植物30余种,成为我国古代采集、利用香料较为全面的早期记载。

  战国时代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就非常欣赏香味,喜欢佩带香囊,即使受到群臣的攻击也不以为然,他在《离骚》中高声吟唱:“扈江篱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为了纪念屈原,民间则在端午节的时候熏艾草、挂香囊,目的是驱逐蚊蝇虫害,祛除生活环境中的污秽浊气,净化室内空气,以及熏衣被、祭神灵等。

  香囊又叫容臭(xiù)、香袋、香包、香缨、佩帏、荷包等。汉代以前的香料主要是用华夏本地所产的香草香木加工而成,包括佩兰、泽兰等菊科泽兰属的植物;蕙、艾、木兰、辛夷、香茅等多种芳香植物。屈原最喜爱的是蕙草与兰草,认为蕙草有母性包容贤良之德;兰草有君子“远之不淡近之不浓”之雅,从而赋予这些香草以王者之香,君子之香。这是中国香文化的源头。

  香文化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因为香与人们生活的环境、服饰、餐饮、沐浴、出行、交往、丧葬、祭祀等等,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香味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大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质。香,在《说文解字》中被列为单独的部首,而包含着香的汉字多达二十多种:馥、馨、馦、馤、馡、馧、馟、馠、馩、馜、馝、馛、馢、馣等,表达了香的不同气味与特征,也表达了自古以来香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汉代是我国香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到汉代的时候,人们不仅广泛使用本地香,还大量进口外来香;不仅使用独特气味的单品香,还使用综合各种气味的合香;不仅有随身佩带的香囊、香笼,还有用于焚香的香炉、香丸。人们赋予了香更多的生活品味和文化内涵。香成为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非常喜爱的日常生活必需品,由此而使源远流长的香文化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相传刘贺的爷爷汉武帝十分喜好香味,要求官员们上朝都要随身佩带香囊,还亲自设计了燃香器具——博山炉。据史料记载,开通西域、开辟南海后,从国外进口的各种香料便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和交往的一种重要物资,不仅大大丰富了我国的香料品种,而且让我们的祖先通过香料更深切地认识到外部世界。

  三、本地香与外来香

  根据史料记载,刘贺生活的那个时代,人们广泛使用的香料包括:

  ①沉香。又称沉水香、水沉香,自古以来被视为众香之首(图1)。它是由瑞香科的一类树木在自然环境中生长三十年以上者,受到外力伤害或自身病变时,分泌出的树脂与周围微生物影响下而产生的油木结合体。这类香树本身并无特殊的香味,而且木质较为松软。大多产自天竺、真腊、占城、渤泥以及岭南、南海等地,也就是今天的印度、马来西亚、越南、泰国、老挝以及中国的岭南、海南等地。多数沉香在常温状态下几乎无香味,遇热、遇潮时香气明显。特别是熏烧时香气浓郁,清凉醇厚,能覆盖其他气味,而且留香时间长,是制造香精油和天然香水的高档香料。沉香是一味重要的中药材,具有降气除燥、暖肾养脾、舒缓神经、帮助睡眠、理气通窍、畅通气脉等功效。

 

  图1

  ②檀香。素有“香料之王”、“绿色黄金”的美誉。在我国历史上称“檀”的木材很多,有檀香科的白檀、豆科的黄檀和紫檀、榆科的青檀、山矾科的白檀等。而真正用来做香料的是檀香科檀香属的白檀(图2)。白檀属于半寄生植物,幼苗期必须寄生在其他树木上才能成活,生长缓慢,需要数十年方可成材。主要产自天竺(印度)、昆仑盘盘之国(泰国)等地,我国的台湾、海南、云南也有栽培。檀香本身是一味中药材,外敷可以消炎去肿,滋润肌肤;熏烧可以杀菌消毒,驱瘟避疫。从檀香木中提取的檀香油在医药上有广泛的用途。檀香是制作熏香的重要香料,与其他香料搭配使用,有提升香气的作用,很多合香都使用檀香调合。

 

  图2

  ③龙涎(xián,音咸)香。又称阿末香,西方叫灰琥珀。我国是最早发现并使用龙涎香的国家之一。汉代南海的渔民在打渔时,从海里捞到一些灰白色的、清香四溢的蜡状漂浮物,能够发出持久的香气,点燃时更是香味四溢。他们把这些带有香味的海产品作为宝物献给皇帝。不过,当时谁也不认识这是什么东西。汉宫中的炼丹术士认为这是海里的“龙”在睡觉时流出的口水,滴到海水中凝固起来,经过天长日久,形成了“龙涎香”(图3)。

 

  图3

  现代科学研究认为,龙涎香是抹香鲸消化道内的分泌物,是一种类似于橡胶状的物质,其中的多种成分具有沁人心脾的芳香。刚刚排出的“龙涎香”为黑色的黏稠物,漂浮在海上,有浓重的腥臭气。经过阳光的曝晒,空气的催化,海水的浸泡,颜色由最初的黑色逐渐变为灰褐色、灰色、白色,散发出持久的香气。这个过程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时间。龙涎香也是一味中药,具有行气活血、散结止痛、利水通淋、理气化痰等功效,用于治疗咳喘气逆、心腹疼痛等症,是各类动物香料中最名贵的一种。因数量稀少,功效独特,极为难得,常被誉为“灰色金子”。再有,龙涎香挥发极其缓慢,留香时间甚长,是其他任何一种香料都无法相比的。因此龙涎香一般不单独使用,而是合入其他香料,使整体香气得到增益并持久保留。

  ④麝香。又称遗香、寸香、脐香、当门子,是成熟的雄麝肚脐下方的腺囊的分泌物,干燥后呈颗粒状或块状,有特殊的香气,含有一点苦味,是一种高级香料,它的香味不仅芬芳宜人,而且香味持久(图4)。麝香在我国的使用有悠久的历史,

 

  图4

  据《山海经》记载,麝香产于青藏高原一带,其中西藏麝香是举世公认的最优质的香料。麝香也是一种珍贵的中药材,具有强烈的开窍醒神、活血散结、消肿止痛、催生下胎等功能,对中风昏迷、惊厥、癫痫、心绞痛、咽喉肿痛、难产等多种病症均有明显的疗效。我国古代还用麝香制墨,不仅芳香清幽,还可以防蛀。

  ⑤苏合香。又称苏合油、苏合香油、帝膏,是最早传入我国的树脂类香料之一。《西域传》记载:“大秦国,一名犂犍,以在海西亦名云汉。……人合香谓之香,煎其汁为苏合油,其津为苏合油香。”《后汉书》也称,苏合香“出大秦国。”这里的大秦国,是指古代西域的罗马帝国,现在的土耳其、伊朗、叙利亚一带。苏合香是重要的芳香开窍类药材(图5),在我国使用达二千年之久,有开郁化痰,行气活血的功效。当今绝大多数治心绞痛的急救中药都含有苏合香成分。著名的中成药“苏合香丸”就是用苏合香、檀香、安息香、沉香等制成。据《梦溪笔谈》记载,宋真宗曾以苏合香酒赐臣下调补身体。《红楼梦》中多次提到的冷香丸中,也包含着苏合香。

 

  图5

  ⑥丁香。由于状如鸡舌,也称为鸡舌香;又因圆头细身,好似钉子,亦称为“丁子香”。丁香是我国最早从国外引进的香料之一(图6)。《山海经》记载,丁香“生东海及昆仑国。

 

  图6

  二、三月开花,七月方结实。”昆仑国,是古代对南海诸国的总称,包括波罗洲、爪哇、苏门答腊、缅甸、马来西亚等。这种生长在南洋热带岛屿的丁香树,高达10米以上,花蕾有黄、紫、粉红各色,未开的花蕾晒干后即呈红棕色。除了花蕾和果实,其干、枝、叶也可以提炼丁香精油。丁香可以入药,也可以作为高档调料用于烹制菜肴。丁香有古代的“口香糖”之称。西汉时期爪哇使臣来华觐见皇帝,口含丁香,吐气芬芳,国人感到很新奇。汉桓帝刘志当朝时,侍中乃存德高望重,得宠于皇帝,但他年老口臭,汉桓帝便赐他海外进贡的鸡舌香一片,叫他含在口中。乃存感到口中有一股辛辣之味,以为有什么过失,皇帝赐毒让他自尽。他惶惶不安回到家中,家人让他吐出来看看。乃存吐出后,觉得齿舌生香,满口馥郁,才知道这是皇帝赏赐给他的名贵香料,于是全家破涕为笑。

  ⑦乳香。又称乳头香、熏陆香、马尾香、塌香、天泽香、摩勒香、多伽罗香。我国史籍中对乳香多有记载,晋代郭义恭《广志》云:“南海波斯国松树脂,紫赤色,如樱桃者名曰乳香”。宋代赵汝适《诸蕃志》云:“乳香,一名熏陆香,出大食之麻罗拔、施曷、奴发三国深山穷谷中。”也就是今天的伊朗、阿拉伯半岛等地盛产乳香。乳香自古名贵,但乳香树却是其貌不扬的灌木或小乔木。采收乳香时,在树干上割出伤口,切口处便会流出乳液状的白色树脂,几周后便凝固成半透明的颗粒,为乳头状、泪滴状或黏结成不规则的团块(图7)。乳香是常用的中药材,可行气活血、消肿生肌,用于治疗多种病症。阿拉伯人在公元前二千多年前就开始使用乳香,那里的医生常用乳香治疗心脏、肾脏等疾病,他们出诊前要用浓烈的乳香熏衣以防止被病人传染。在历史上,阿曼地区曾经是中国乳香的重要供应地,也是“海上丝路”的重要港口。今天的阿曼依然盛行熏烧乳香,商场、酒店、咖啡馆,处处都能闻到飘散的乳香味。

 

  图7

  ⑧青木香。又称马兜铃根、云南根。因其成熟果实如挂于马颈下的响铃而得名。马兜铃为多年生缠绕性草本植物,其果实是中药马兜铃,能清肺镇咳化痰;其藤称天仙藤,可祛风活血;其根是青木香,有解毒、利尿、理气止痛的功效(图8)。

 

  图8

  《本草图经》说:“马兜铃生关中,今河东、河北、江、淮、夔、浙州郡皆有之。春生苗,如藤蔓。叶如山芋叶而厚大,背白。六月开黄紫花,颇类枸杞花。七月结实枣许大,如铃,作四五瓣。”青木香有毒性,因此古代多用于沐浴、合香。

 

  图9

  ⑨龙脑香。又称冰片、片脑、瑞脑、梅冰、婆律香、羯布罗香。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龙脑都被视为香料中的精品(图9)。《唐本草》云:龙脑香“出婆律国,树形似杉木,子似豆蔻,皮有甲错。婆律膏是根下清脂,龙脑是根中干脂,味辛香入口。”唐代文学家段成式说:“亦出波斯国,树高八九丈,大可六七围,叶圆而背白,无花实。其树有肥瘦,瘦者出龙脉香,肥者出婆律膏。香在木心中,婆律断其树剪取之,其膏于木端流出。”婆律国属于今天的加里曼丹岛。波斯国就是位于现在波斯湾附近的伊朗、伊拉克、科威特等国家和地区。其实,我国的云南、广西、广东南部以及西藏东南部,也生长龙脑香树。由于龙脑香是从龙脑树脂中蒸馏提取的白色晶体,因此也称为冰片。这是一味贵重的中药,内服有开窍醒神之效,适用于神昏、痉厥诸症;外用有清热止痛、防腐止痒之功,可治疗疮疡、肿痛、口疮等疾患。安宫牛黄丸、水硼散等中成药中,冰片都是主要成分。

  除此之外,汉代时还有艾纳香、迷迭香、枫香、藿香等各种香料,这里就不一一说明。这些汉代王公贵族常用的香料,都有可能放入海昏侯刘贺大墓的棺椁中。

  四、精致的博山炉与熏炉

  作为香文化重要发展阶段的汉代,不仅拥有国内外的各种香料,而且还有使用香料的各种香具,包括香炉(也叫熏炉)、香笼、香球、香囊等。海昏侯墓就出土了八件精美的博山炉和一件雅致的熏炉,是汉代香具的一个缩影。

  博山炉是汉代最有代表性的香炉造型,相传是汉武帝命人设计制作的。海昏侯墓出土的汉代博山炉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下部为底盘,用于储水,以接纳上面气孔里落下的炙热灰烬,既避免火灾发生,又象征四海环绕;上部炉身为豆形,炉盖为锥状,雕镂成多孔的山峰(图10)。熏香点燃时,上部青烟袅袅,下部水汽蒸腾,一派仙境气氛,宛如道家传说的海上仙山——博山,故而得名。海昏侯墓出土的博山炉,有双层结构的,也有单层结构的;有青铜鎏金的,也有青铜素面的。它们分别放置在墓室的重要部位。

 

  图10

  海昏侯墓出土的熏炉,造型十分奇特。它的底座是一只昂起头的玄武(神龟),上面踏着一只展翅欲飞的朱雀(神鸟)。四神之中占有两神,因而定名为双神青铜熏炉(图11)。而在朱雀的头上顶着敞口的熏炉,略微倾斜。从炉身上的三道玄纹判断,原来可能有镂空的炉盖,可惜已经缺失。这件熏炉比起博山炉体积要大得多,容量也大得多,由此判断使用时将草木类的香料直接放入炉中点燃,待产生烟味与香味的混合体后,再用于熏蚊、熏虫、熏衣、熏被等。

 

  图11

  这里就涉及到古代对香料使用方法的问题。

  一种叫单品香,即以单一香料制成的香品,是人们早期使用香料的简单方法。单品香的制作和使用方法并不复杂,成本较低,香味单一,便于人们操作。

  另一种叫合香,即以多种香料配制的香品,它不是简单的把各种香料混合起来,而是注重香料的科学搭配,气味的相互和谐,药性的相互补充,讲究众味合一。合香的种类丰富,既有熏衣熏被、香口香身、美容养颜等用途;又有熏烧、佩带、涂敷、内服等用法。

  介于单品香与合香之间,还有一种合燃单品香的方法,即把不同的单品香放入不同的香炉中,同时点燃,调配香气。广州南越王汉墓中曾经出土一件四穴连体熏炉,就是由四个互不连通的小方炉合铸而成,可同时焚烧四种香,让四种不同的香气混合为一体。

  我们的祖先在汉代已经掌握了很高的合香技术,史籍中有一件出自汉灵帝建宁年间的“宫中香”方子,就是制作合香的配方,文字如下:

  “黄熟香四斤、白附子二斤、丁香皮五两、藿香叶四两、零陵香四两、檀香四两、白芷四两、茅香二斤、茴香二斤、甘松半斤、乳香一两(别器研)、生结香四两、枣子半斤(焙干)、一方入苏合油一钱,为细末,炼蜜和匀,窨(yìn,音印)月余,作丸,或爇(ruò,音弱)之。”

  从这件合香配方中可以得知,一是各种香料的份量差别很大,重的达到四斤,而轻的只有一钱。往往是越贵重的香料,如乳香、苏合油,用得越少。二是各种香料的制作方法差别很大,有的要用专门的器皿研磨,有的要事先焙干。三是要适当地掺入并不属于香的材料,如枣子、炼蜜等。四是需要采用“研”、“焙”、“窨”、“爇”等工艺技术。“研”,就是细细地磨制;“焙”,就是用微火不停地烘烤;“窨”,就是藏在地窖里,在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等待充分溶合;“爇”,也是一种烘烤,用加热的方法对香料进行催化。其中,“焙”和“爇”都需要使用上面提到的双神青铜熏炉来操作。

  五、建立“气味考古学”

  海昏侯墓的千年香味已经飘散而去,但是古墓奇香留给人们的思考却迎面而来。对于现代考古而言,在出土的那些有形的器物中,包含着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而在散去的那些无形的气味中,难道不是同样包含着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吗?

  其实,早在46年前著名的马王堆汉墓考古中,就曾经发现墓中溢出特殊的气体。据考古人员回忆,当工人用钢钎钻探时,从钻孔中冒出了呛人的气体,有人用火引燃气体,马上出现了蓝色的火焰。这种气体连续喷出了三天。考古人员曾打算用医用氧气袋去收集,可惜不成功,没能保留下来,至今谁也不知道冒出的到底是什么气体。

  气味可以消散得无影无踪,但绝不是虚无飘渺的,而是实实在在的物质。按照现代的科学技术,把古墓中的气体采集、压缩、密封、保存起来,已经不成问题了。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科学分析,更不在话下。这就为现代考古研究打开了一个崭新的领域,需要人们以开拓进取的精神,建立一门专业学科——“气味考古学”。

  气味考古学是在人类的考古实践活动中,以洞穴、墓室、棺椁、尸体、容器等物体中保存并散发出来的各种气味为研究对象,通过物理、化学、生物、医学等科学手段,深入分析其中包含的有价值的历史文化信息,达到传统手段所不能达到的考古目的。

  气味是物质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最能代表物质的本质。一种物质必有一种特定的气味,世界上没有气味完全相同的物质,就像世界上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物质不变其气味也不变,气味改变了物质也一定发生了某种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说,气味所包含的物质的信息量相当大,几乎是全方位的,又是唯一的。

  因此,在考古挖掘中首先就要注重气味的采集和分析。比如通过分析墓室内空气的温度、湿度、密度、盐碱度,就有可能判断出此墓是否被盗,何时被盗、被盗的程度等;通过分析棺椁内氧气、氢气、氮气、氯气以及其中细菌的含量,就有可能判断出青铜器、漆器、丝绸等物品保存的基本状况;通过分析尸体气味中散发出来的微量元素和各种细菌,就有可能判断出墓主人生前得过什么病、吃过什么药、死时是否有中毒现象;通过分析古墓气味中的金属元素含量,就有可能判断出埋藏的铜、铁、铅、锌以及汞的分布状况;通过分析墓中的各种香气,就有可能判断出墓主人生前喜爱和使用的香料,以及死后如何使用香料处理尸体,等等。

  当然,科学准确地判断气味并运用于考古研究,属于新兴的前沿科技领域,可能需要几代人在采集海量原始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化验、分析、归纳、对比、综合,通过计算机的云计算来完成。但是,只要明确了目标,找对了道路,再加上不懈的努力,就一定能把“气味考古学”这门新兴的学科在不久的将来建立起来,并且成功地运用到现代考古实践中去。

  2017年8月31日 

文章来源:   作者:
分享到: 0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信箱Mail :dmhlj@sohu.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dmhlj@sohu.com

关于我们

黑ICP备15006614号 哈公网安备2301000200443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者证件号 : 黑B2-20160070

黑新网备 许可证编号:2332015001

关注我们
  • 最美龙江微信号

0.125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