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文学是“文学的轻骑兵”,她以真实可信、迅速及时、文学性和报告性融为一体的特点,更易于反映新题材、新人物、新事物的优势,自立于众多的文学式样之林,这些得天独厚之处,使这种文体方兴未艾而魅力无穷。当代报告文学作家泽津、嘉孝的长篇报告文学《最后一个军礼》(黑龙江美术出版社),恰当的运用了报告文学的特长和优势,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史诗般的英雄长卷,全篇画面恢弘、辽扩,交织洋溢着一种激奋、震撼、催人奋进和引人深思的主基调。
看一部报告文学是不是优秀的耐人寻味的好作品,除了它的真实性外,更重要的是看它在思想层面是否有深刻的内涵。《最后一个军礼》为全社会树起了一面巨大的拷问灵魂的心灵之镜,每一个人的灵魂在这样的镜子面前都无处遁形。作者在将近二十万字的宏大篇幅里,全景性地激情叙写了张国福这样一位令人崇敬的英雄人物,立体交叉的展示了英雄人生中所经历的两大战场,一是炮火连天、杀声震耳的杀敌战场;一是和平年代没有硝烟、貌似平静的人生战场。众所周知,有的人在充满硝烟的战场上是英雄,在平静的人生战场上却是狗熊,“他们在糖衣炮弹面前打了败仗”。而作品中叙述的张国福,在两大战场上都是铮铮铁骨的英雄好汉。在真枪实弹的战场上,他是全军闻名的特级战斗英雄,随部队多次参加过“三下江南”、“四保临江”、“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等重大战役,在战场上屡建奇功。先后荣立特等功一次,大功两次、小功五次。曾获得东北人民解放军英雄奖章两枚,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纪念章一枚,毛泽东奖章一枚,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独立勋章一枚。1950年9月,年仅19岁的张国福出席在北京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是众多英雄中最年轻的一位。受到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老一辈共和国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应邀参加了毛泽东的家宴。就是这样一位功勋卓著的英雄人物,在战争刚刚结束,胜利的鲜花和光芒四射的荣誉频频向他招手的时候,他却毅然决然的脱下军装,告别部队,回到了阔别的家乡,后又来到黑龙江省鹤岗煤矿,当了一名普普通通的火药工。在漫长的人生战场上,在平凡的工作和生活中,他对一切人包括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隐瞒着自己战斗英雄的身份,即使遇到再大的难处,即使事关儿女的前途命运,也不张扬自己的战功向国家伸手。一直到去世前的1998年,他的英雄身份才得以昭示天下。他这种不求官、不求荣、不求财、不求儿孙发达、无欲无求、不持功自傲的高风亮节,堪称为时代的楷模。在这样的英雄面前,每个人的灵魂都会被榨出“小” 来,都会在心灵震撼之中获得一次崇高的精神洗礼。
同时,作品在描写主人公卓著战功时,客观的描写了那场血火交织的解放战争的几大战役和湘西剿匪的壮烈战斗场面。在有些人看来,今天再说起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千百万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似乎已是老生常谈,不合时宜。但这部作品就清清楚楚地告诉我们,这种老生常谈是毋庸置疑的颠扑不破的绝对真理。作品中尤其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细节,张国福之所以拿起枪来奔赴战场,是要向欺压其父母、姐姐的“刘麻子”复仇。现今的很多文学作品过分的强调人物的多重性格,在这些作家的笔下,地主都是省吃俭用的勤劳农民,汉奸特务伪警察也有善良的一面,似乎我们的土改、革命都是错误的。事实上,如果没有“刘麻子”们的血腥压榨,就没有千千万万张国福式的英雄投身革命。作品中震撼人心的描写,使读到这本书的人会在观念上产生质的飞跃。
习近平总书记切切嘱咐我们要不忘初心,我以为,这是传统信仰和理想在我国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中的确立,是价值观念上的根本性突破,其影响更是特别深远。《最后一个军礼》正是抓住了革命军人不忘初心这一思想红线,使作品区别于一般的表扬先进或好人好事,而有了沉甸甸的思想力量。在这部作品中,伟大的革命斗争精神得以提升拓展,文学的号角一如既往嘹亮振奋,作家以满腔热血弘扬正能量,用事实对那些奇谈怪论作了最有力的驳斥,有力的触动着社会的红色情结,让沉淀在人们血液中的红色情愫再泛起奔腾的浪花。
细节是文学作品的细胞。作者在描写张国福每逢重大关头时都有一个细节,就是无论战争或是和平年代,每当面临重大抉择,他都要猛喝三口酒,这一细节恰到好处的揭示了人物的性格。作品中细节描写比比皆是。正因为有了大量的生动细节,作品就有了丰盈的血肉,就有了迷人的文学魅力。《最后一个军礼》还具有饱满丰沛的情感,这是一部带着作者血和热写出的书。读罢全书最突出的感受是——感动,或者说是——震撼。显然先是作者被感动了,满怀着感动把作品写出来,于是又感动了读者,作品也就有了很强的文学感染力。
俄讯
热点
旅游
信箱Mail :dmhlj@sohu.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dmhlj@sohu.com
最美龙江微信号
最美龙江微信号